内 容:
水产品是食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水产品流通量达每年50万吨,其中80%的水产品来源于外地,其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影响市民的健康。近年来,福寿螺致病、大闸蟹致癌、桂花鱼有毒、多宝鱼药残超标和食用江珧(带子)中毒、贝类重金属超标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报道,群众反映强烈,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陆上养殖存在诸多问题。我市水产品养殖户地域分散,大型养殖企业少,名、特、优水产品牌不多;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水产养殖中仍存在使用禁用药物的现象,如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东莞的工业布局面广但管理不够有序,使得环境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许多养殖场的周边就存在排放有害污染物质的工厂,直接影响了水产养殖环境,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
2. 沿海养殖环境污染严重。广东省的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尤其是在工业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食药局等公布的水产品质量监测情况可知,我市目前消费的牡蛎等贝类产品重金属、氯霉素含量超标情况较严重。我市消费的牡蛎主要来自周边沿海城市的养殖场及本市的暂养育肥场,说明该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水产品的质量。
3. 养殖源头执法效果不佳。大部分养殖户未建立“三项记录”,制约着渔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养殖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渔政执法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养殖场,虽然现场提出整改要求及措施和发放书面整改通知书,但由于执法跟踪力度不够,仍无法阻止一些不合格的水产品上市。
4. 市场销售监管力度不够。开放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水产销售市场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的农贸市场,水产品的销售都比较自由,既有批发,也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我市水产品80%以上由外地供入,但至今尚未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得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得不到有效监管,极易引发食用水产品中毒等质量安全事故。
建 议:
1. 倡导健康生态养殖。加大健康生态养殖宣传力度,制定更多优惠政策、贴补政策;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地申报工作,创建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健康示范场、水产品良种场;鼓励小型养殖场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养殖,统一生产和管理,将分散的水产养殖结合为较为强大的力量,推动我市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 联合整治养殖环境。加强源头污染监控和联合执法,有效制止制造业排放废物污染渔业水源和生态环境;对于成为污染源的养殖场,进行有效整治或关闭;推行规模养殖,发展沼气建设和渔业污染处理,变废为宝。
3.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联合市食安委成员如食药监、渔业、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探索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展执法检查专项整治活动,可对整顿和规范水产品销售市场监管起到积极作用。
4. 增强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途径,增强全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如宣传站、广播电视、集市宣传、开设培训班及现场咨询等,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入手,深入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等广大宣传。引导民众以合法正常途径消费水产品,设立举报途径,加强民众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