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市关注的焦点,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多年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我市集体食堂数量庞大,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民生和城市生活品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5年,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东莞市2015年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提级工作方案》(东食药监食餐〔2015〕57号),根据“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督促指导、学校主动参与”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食堂的行政许可和日常管理,严格食堂准入条件和标准,规范食堂的经营管理行为,提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通过实施放心“菜篮子”工程,加强对配送环节的管理,可切实有效把好集体食堂“进口”关,保障食品安全。但是,通过对我市集体食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市集体食堂数量庞大,食品安全存在隐忧。2014年的数据统计表明,东莞市目前有约17000家企业集体食堂。有关数据显示,东莞现有幼儿园及大中小学1300余所,在校学生接近130万人。他们的一日三餐由学校食堂提供,饭菜的营养可口及食品安全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2016年一份由东莞阳光网发起的“你孩子对学校饭堂满意吗”的问卷调查显示,162名受访者中,12.96%的受访者表示“满意”,83.33%的受访者“不满意”,还有3.71%的受访者表示“没注意”。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饭菜种类少、不新鲜、卫生情况不好等。

  (二)配送方式参差不齐导致食材质量难以保障。当前,我市集体食堂的食材供应方式参差不齐,较常见的是采取承包制的集体食堂,有的为了降低成本,没有以招投标的形式公开透明选择具备资质的配送企业,直接外包给不具有经营资质或者卫生许可证的无证经营者,甚至承包给“关系户”,在食材采购过程中以次充好,掺杂掺假,有时甚至购买不符合相关要求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材,食品安全情况堪忧。

  (三)产业链条环节太多,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很多的集体食堂的采购和配送是供需两端按市场规则自由选择的市场行为,受到价格和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副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中间环节不断增多,有大量“危险点”分散在食品产业链中,给监管部门增加了不少的管理难度。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迅速采取措施,找到保障集体食堂食品安全的解决办法。


建    议:

  1.将放心“菜篮子”工程打造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放心“菜篮子”工程是将传统的“供销关系”向“供配关系”转变,牢牢抓住“配”这个上联生产基地、下接消费者的重要关键环节,实现优质农副产品从生产、供给端到消费端的高效、安全流通。实施放心“菜篮子”工程可从需求端入手,引导生产端规范农副产品的供给标准和质量,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抓好食品安全有力抓手。

  2.将放心“菜篮子”工程打造成为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样板工程”。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主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将绿色供应链作为环境保护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放心“菜篮子”配送工程端整合了采购、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以“配”为主线,构建一个贯穿供应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物料链、增值链和安全链,可成为我市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工作的一个农产品“样板工程”。

  3.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放心“菜篮子”配送流通企业和品牌。在全市培育一批放心“菜篮子”配送流通示范企业建设,大力培育知名产品和绿色市场品牌。制定出台放心“菜篮子”配送流通示范企业标准要求,实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动态管理。

  4.注重发挥集体(国有)农业流通主体在推进放心“菜篮子”工程中的主导作用。放心“菜篮子”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带有较强的公益性,要借鉴省内肇庆、惠东等地的做法,注重发挥供销社等传统国有(集体)农业流通主体在推进放心“菜篮子”工程中的主导作用,依托其现有的覆盖各镇街(园区)的经营网点,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菜篮子”配送业务。根据我市现状和实际,可考虑推广石碣镇委镇政府依托“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集体企业——石碣供销社在全镇实施放心“菜篮子”工程,供应供港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给机关、学校、企业等集体食堂的经验做法,将放心“菜篮子”打造成为全市的食品安全的“保障阀”。

  5.加大对放心“菜篮子”工程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将放心“菜篮子”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一方面要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另一方面要对放心“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主体在企业技术改造立项、绿色通道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支持。



提案者: 李福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