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私家车拥有量逐年加大;加上我市临近广、深,“双城”生活大有加速普及之势。然而,我市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却明显缓慢,已不能满足交通流量较大时的交通需求,交通拥堵现象常有发生。因此,尽快研究解决我市的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改善城市对外形象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市政府尽快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有效解决我市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一、东莞市主要路段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一)交通拥堵发生路段相对集中。交通拥堵集中发生在交通主干道、商业集中、红绿灯设置多路段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行比较多的路段。比如东城东纵路一带,汇聚了君尚、沃尔玛、地王广场、光辉大厦、世博广场、万达广场等商城,如东莞大道、鸿福路一带,汇聚了市行政办事中心、第一国际、财富广场、市图书馆、环球经贸中心、会展中心等集有全市性的行政、商业、文化等设施。
(二)交通拥堵发生的时间相对固定。一是上下班高峰期;二是周末;三是节假日;四是特殊天气状况。在这几个时间点,路上的车流量比平时可能会成倍的增加,远远超出道路的实际容量,因此极易发生交通拥堵。
(三)交通拥堵发生时交通秩序一般比较混乱。一旦发生交通拥堵,车辆驾驶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再加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随意穿行,导致交通拥堵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因此,一旦发生交通拥堵,交通秩序往往比较混乱。
二、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主干路网流量超饱和。以环城路为例,作为市区最重要的快速路,环城路重点路段双向日流量达到10万-14万辆次,早已处于超饱和运行状态。此外,市区主要路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设计流量50%。如黄旗路口高峰每小时通行量7000—8000辆次,远超城市总体规划的5000辆次水平。
(二)城市功能布局过于集中,路网设置不合理。市区主干道机关、商业、学校、医疗等公共机构过于集中。根据交通部门公布的20个主要堵塞路段主干道,大部分没有立交桥或下穿隧道,就算部分有高架桥的,也是双向甚至单向高架,对舒缓交通压力作用不大,像宏远立交那种比较立体的高架桥少之又少;部分路段的辅道出入口过细或出入口直接连接主道使得车辆切线频繁,如环城路转入松山湖大道、松山湖大道转入环城路和莞樟路转入环城路等路口。
(三)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幅度大。截至2016年10月30日,东莞市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2016年1-10月份新增汽车入户33.2万辆,平均每个工作日入户1400辆。加上我市是广、深、港三地交通枢纽,过境车辆日渐增加,交通压力异常巨大。
(四)交通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交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交通管控不够科学,精细化程度不够高。城市智能交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交通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违法停车现象加剧了路面拥堵状况,尤其是出租车随意停靠候客、上落客,在中心区的主干道和车流密集的路段乱停靠问题严重。
建 议:
(一)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做好城市交通主干道路网络的扩能改造。目前,我市交通拥堵指数位列全国第37位,高峰期堵塞延时指数1.776,人均月堵塞时间成本为484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立体交通比较发达,如没有立体交通,堵车将更加严重。东莞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立体交通欠发达,随着城市的急速扩张、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以及节假日旅游高峰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不少主干道路已经达到了极限。必须在平面交叉路口建设立体交通,提高通行能力,才是解决堵车的长效办法。建议考虑在最为拥堵的路段交叉口,例如在东莞大道与旗峰路交汇路口、与鸿福西路交汇处以及东莞大道蛤地红绿灯路段通过加设高架桥或者增添下穿通道的方式。同时,参照环城路东莞大道立交桥出入口的道路设计模式来提高路口的通过率。
(二)做好地铁交通网络的布局规划。不断完善我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轨道交通2 号线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 号线已开工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启动3 号线建设,强力推动东莞全面进入地铁时代。
(三)积极建造人行天桥。在主要路段设立若干人行天桥,封闭整条路段的横穿马路的通道,既保障行人安全,又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
(四)完善道路中间隔离带建设。例如,在松山湖大道同沙立交桥、环城路辅道的莞樟路口等交通繁忙路段架设道路分隔栏,提前将前往不同方向的机动车流分开,避免由于机动车的随意并线、占道造成交通堵塞,加大对路口改造和优化力度,提高道路整体通行效能,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建设。
(五)加大交通秩序管理。通过明晰线路标志标识,为车主提供清晰的行驶指引,如各路口根据实际情况规定行驶路线,通过空中标识牌及地上标志线提前提示,尤其是设置右转弯专用道;对全市拥挤路口和过窄路口的左转车道或者掉头车道进行排查并推广左转车道右移,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设交通监控收集拥堵路段信息,通过优化红绿灯设置、增加候车通道、交警在高峰时段繁忙路口加强交通指挥等方式,使路口通过率进一步提高。
(六)加大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公共交通倾斜,使公共交通系统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公交车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清理可开发建设的公交场站用地,完善公交枢纽站、首末站、综合停车场的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无缝接驳。同时,大力扶持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服务,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减少城市车辆。
提案者: 李福新,叶小慧,尹广军,刘宇星,邱国良,张郁葱,朱厚丞,陈慕齐,利沛稳,刘润林,刘锦泉,卢煜光,吴锐文,欧阳忠,李权昌,丁茜,孔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