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市残联
内 容:
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两种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机会均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实现残疾人权利的一般原则,残疾学生应以普通中小学融合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据截止2016年上半年的统计,东莞市共有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 600名,另有两倍以上数量的各类残疾儿童,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在这些残疾学生中,心智障碍学生由于其社会交往障碍较为突出,在融合教育中尤为艰难。
日前,全国心智障碍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在北京、广州、郑州等7个城市针对融合教育中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开展了融合教育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其中,广东地区的调查涉及三个城市:广州、深圳、肇庆,共有780名心智障碍学生家长接受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家长的调查中,让孩子能跟同龄孩子融合、融入社会,是心智障碍学生家长考虑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最主要原因(91%受访者),而普通学校缺乏专业师资(75%受访者),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61%受访者),是心智障碍孩子目前在普通学校遇到的最大障碍;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18%受访者),乃至被学校、普通学生家长投诉(18%受访者)、退学(10%受访者)。因此,普通学校配备专业资源教师(65%受访者)、有专业的督导老师(56%受访者)、教师接受充分的专业培训(47%受访者),是家长对普通学校的最热切的期待。另外从家长访谈内容看出,目前对于心智障碍学生的备案人数远低于实际患者人数。许多有心智障碍学生的家长,由于担心孩子被学校和老师放弃,不敢暴露孩子的真实情况,使这类学生难以获得有针对性、有质量的教育。
另外在对普通学校教师的调研中,多数老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不深(50%没有听说过融合教育,50%听说过但不太了解),一半以上的普校教师从未接受特教知识培训的教师(56%受访者)。受访老师认为特殊需要学生进入普通学校的障碍主要集中在政策方面,目前没有为资源老师或特教老师设立相应的岗位编制和职称体系(45%受访者);在支持体系方面,目前普通学校缺乏资源中心/特教中心且没有巡回指导老师进行支持(33%受访者);在师资与培训方面,现有学科老师无法有更多的精力照顾特殊需要学生(47%受访者)以及学科老师没有得到足够的相关培训(29%受访者);在宣传倡导方面,27%的受访老师认为目前缺乏融合教育的宣传倡导,普通家长是否接受特殊需要孩子的工作不好做。由此可见,普通学校教师认为,在特殊需要学生就读普通学校的过程中,师资是最主要的障碍。另外受访老师认为,除了本职教学业务繁重而缺乏精力(65%受访者)外,自身缺乏足够的培训(43%受访者)、没有足够的课程改革空间(41%受访者)和缺乏专业老师支持(39%受访者),成为了目前普通老师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主要障碍。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关心残疾人权益保障和特殊教育提升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李克强总理批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
建 议:
因此,针对我们东莞目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为改善心智障碍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保障条件,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从严把握特殊教育学校入学标准。应建立各方人员参与的特殊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存在就学争议的心智障碍儿童进行安置评估,对于缺少融合支持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学生转学至其他有条件普通学校安置,但只有严重身心障碍、经过特殊支持仍无法适应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经学生家长同意,方可转入特殊教育学校。
二、加强校园融合教育政策宣导。普通学校应加强向普通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理念,培养普通学生对于残疾学生尊重、接纳、友爱、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正确心态,让他们从小接受不同的生命形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学会关爱他人,创建包容、友爱、互助、共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对普校的任课老师不定期地进行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理念与技巧方面的专业培训。
三、增加特教知识培训。建议在市属师范、教育类院校(系)中设立特殊教育系,培养特殊教育老师;在普通师范生培养课程中设立特殊教育导论必修学分,对普通教师继续教育中进行适当的特教培训,提高他们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因材施教。
四、加大资源教师培养力度。扩大资源教师编制、在岗人数,规定资源老师与特殊需要学生的最低师生比,切实保证资源教师的专职化。落实资源老师特教岗位津贴和评价晋升体系,用激励政策避免资源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的现象。
五、建立特教助理陪读模式。专职资源老师培养需要时间,但心智障碍学生在校状况急需改善,专业培训的社工人员进驻普通学校,担任特教助理,可以帮助心智障碍学生较好融入学校生活。可以参考广州的“融爱行”项目,已经实践了这一模式,被权威媒体多方报道,获得广泛好评。建议东莞市开展特教助理试点并尽早纳入政府采购项目。
六、完善融合教育考核机制。在融合教育实践中,随班就读学生的成绩虽然不计入班级分数,但融合效果应纳入普教考核绩效指标,避免随班就读学生被放弃,成为“随班混读”、“随班就座”。
七、专门的教案和考核方案:
1、学校对于教授特需孩子的教师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如减少特需孩子班级学生的名额,对授课教师评优评先给以加分,提高特教教师的任课补贴费。
2、希望特教教师能够纳入正式编制,便于稳定特教队伍,提高工作效能。
八、定期公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督导评估情况。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定期考核有关学校,全面评估东莞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落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九、关心帮助特殊教育孩子完成教育后的就业问题。在特殊教育孩子完成教育之后,也会面临就业问题,在有职业教育经验的学校建立特教班,选择适合心智障碍孩子的专业,调整课堂安排,以适应心智障碍孩子的学习特点,例如西点制作,园艺,家政,手工制作,陶艺,编织,汽车装饰与美容等。建立工作实习基地,在一些企业单位建立门店实习岗位,帮助心智障碍学生积累真实的岗位工作经验。
综上所述,建议东莞市教育部门进一步出台具体措施,改善心智障碍儿童接受教育的保障条件,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中小学融合教育工作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