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据统计,2016年东莞市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是全省汽车保有量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广州、深圳。随着东莞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改造升级,交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已成为影响城市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东莞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私家车数量不断快速增加。二是原有道路结构和容量设计不能满足现今交通需要。三是相当多的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四是交通管理有待加强,管理力量明显不足。五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
建 议:
1.优化城市主体功能区。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多建立一站式办事大厅和互联网办事平台,方便市民便捷办事,减少交通辗转奔波。同时,合理规划商业圈,既要考虑交通容量又要考虑人流量,避免车流、人流过分集中而导致交通拥堵。对于建设类似万达广场这样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时,更加要充分考虑周边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加大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东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采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TOD)。因此,要加快发展地铁、轻轨、地面轨道等具有低能耗、占地少、无污染、运能大的城市轨道交通。根据需求来调整公交车的投放数量,例如在上下班的时间段可以适当增加公交车的数量来提高运力。建立类似于广州的BRT专线,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增强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市民乘坐公交车的信心。
3.坚持走“绿色交通”的城市发展道路。绿色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末者是单人驾驶的自用车。目前,在东莞市居民出行结构中,公交出行所占比例远小于机动车,出行结构很不合理。建议采取适当措施保障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优先通行权,抑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如继续加快“绿道”建设,实现人车分流;加快城市公共自行车体系建设;增加城市中小巴运力,在条件成熟的住宅小区和工厂区域尝试中小巴“定制化”交通方案;在特定时间和路段采取私家车限行政策等。
4.加大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力度。在已有交通检测与监控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报警设施、闭路电视等设施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平台,建立一套先进、实用的“中心区智能交通系统”,在指挥调度集成系统可视化的图形界面下,按照预案同步实现电视监控、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等多个系统联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
5.加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开展全市交通拥堵地段大排查,面向市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整治不合理的道路设施设置。在车流量较大的道路建立港湾式停靠站,使公交车不至于占用行车道停靠而干扰其他车辆的行驶。由政府出资在城市中心区兴建停车场,重点建设一批机械停车位,通过公开招标承包管理,政府收取一定的承包费作为停车场维护、更新和新建停车场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停车位开发建设,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对一些街道在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可划出一定的停车位进行停车或分时段停车,实行咪表收费。
6.加强交通管理,倡导文明出行。一是加强公共交通知识的宣传与法律教育,倡导文明驾驶,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二是加强红绿灯管理,适时监测车流变化,调整红绿灯放行时间,在符合条件的主要道路设置交通“绿波带”。三是加强交警和城管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开车使用手机、碾压实线变道、乱停乱放现象。四是增加路况实时动态监测和发布设施,以提醒司机道路网的通行情况。五是提高交通事故处理效率,增加设立交通事故快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