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2006年以来,在广东省“三部两院一省”战略布局下,东莞市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Ⅰ.自发合作的1.0时代(2006年以前)
Ⅱ.政府主导的2.0时代(2006至2010,“十一五”)
这一时期,“科技东莞”、《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开始颁布实施,市科技局开始设立“产学研结合科”。
Ⅲ.多元互动的3.0时代(2011至2016,“十二五”)
这一时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且硕果累累(已建新型研发机构32家,吸纳省级创新科研团队10个,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多项,连续10多年举办“国际科技合作周”等)的繁荣景象。
但客观而言,成绩之外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改进。一方面,现有政策门类繁多,体系性不强,不同政策间衔接不够,例如,“领军人才”如何享受“特色人才”政策,衔接不太顺畅;另一方面,有的门槛过高,硬性要求过多,存在激励不足、过度激励和逆向激励等问题,例如,初创企业、中小企业较之大中型企业,更需要高新技术资源和政策扶持,但实际状况是后者更容易获得。
二是产学研各主体间沟通机制不畅,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一方面是政策信息到达性差,以“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看,每年20亿实际上花不完,除了门槛问题外,政策信息传递不畅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急需引进高新技术推动转型升级,但找不到技术资源,有的甚至直接导致关厂停业,而不少科研专家手握技术、专利,又找不到对接的生产企业和资本投资方。
三是财税、法律、市场营销、金融等方面的企业管理人才和资源配套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创业项目和企业中,“技术男”居多,往往技术和产品都不错,但市场化商品化却较差,即使有一些利润增长不错的企业,又出现公司内部管理或分配问题导致经营困境。究其原因,就是产业化配套的人才和资源的缺乏,导致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水平低,产品推广、品牌营销以及融资能力跟不上。
建 议:
当前,东莞制造业面临高端制造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务必全力发动产学研合作这一创新引擎,努力从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建议从以下五方面实施“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4.0工程”。
一、承前启后,开展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的评估与修订。一是对十年来制定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目前是作为“科技东莞”1+N与“人才东莞”1+N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的实施效果进行整理评估;二是根据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以合法、合理,降低门槛,全面和正向激励为原则,进行增删修订、汇编成册;三是注意市级各项政策之间,以及与省级、国家相关政策的协调对接,强化对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不同主体、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引导、全面覆盖。
二、机制创新,引导组建综合服务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一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和企业的营利性目的,引导组建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产学研服务机构(集合科技项目服务、技术咨询顾问、知识产权交易、财税法律服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功能);二是由业务主管部门,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开展半公益性质的政策辅导和人才培训,解决信息不对称,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政府以很少的投入推动综合服务机构进行政策辅导、企业培训,企业可以全面接收政策信息和享受免费培训,而综合服务机构则通过半公益的宣讲辅导获得更多的业务接洽机会。
三、盘活存量,大力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一是运营体制方面,应尽早摆脱事业单位的性质影响,以市场竞争和自负盈亏为导向,以“院企合作”、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主攻方向,扩大机构在产品化、产业化方面的聚合效能;二是工作重点应朝向科技人才培训培养、联合办学、实习基地和研究生院建设等高层次方面努力。
四、重点突破,全面发掘大朗镇散裂中子源潜能。充分利用中子源的巨大潜能,弥补东莞本地大学较少和尚无研究生培养机构的重大缺憾:(1)中子源现有人才、技术、设备等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相关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2)中子源所依托的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体系的庞大科技创新资源的发掘;(3)以中子源在松山湖建设“高能前沿中心”和在大朗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重要契机,从市政府层面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给予各项便利和配套措施,力争将其建设成为我市最接地气、最有活力也是最有实力的大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五、精耕细作,连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一是由相关部门主导,联合大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深入研究制造业“中试空白”现象,连通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依托行业协会、产学研综合服务机构,进行精工制造、精益生产方面的辅导培训,倡导企业从材料可靠性、工艺可控性、环境适应性等环节下苦工,提升产品质量和信誉,改变代工、组装模式的低价值制造业;三是依托散裂中子源、华为大学及优质军工企业,尝试联合建设行业性的“中试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中试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