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今年,东莞被列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工作,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中央和省的城镇化、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城市建设领域明确提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的战略方向。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将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之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公交都市”的交通发展目标,更明确了轨道交通在全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地位。东莞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

  2016年5月27日,经过长达6年的建设期,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成为国内第27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标志着东莞正式跨入了“地铁时代”。与此同时,在建的莞惠城际、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计划2017-2018年建成通车,赣深高铁、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将在年内动工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引入和建设,对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市民生活出行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合理规划我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引导城市空间重塑发展?如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全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如何引导市民通过轨道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都是新时期推动东莞社会、经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经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已开通的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以及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轨道交通整体分担率不高,骨干作用难发挥。

  东莞的城市轨道交通不同于一般城市的地铁系统,其定位为区域快线,以跨组团快速联系功能为主,平均站间距约3公里,可达区域有限,日常通勤、商务、购物、娱乐出行服务功能稍弱。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半年以来,日均客流近1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超过25万人次,相比国内同类城市轨道交通单线运营数据,东莞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根据全市交通调查数据,东莞全市830多万人口总出行量约为2000万人次/日,其中机动化出行总量约为900万人次/日,若以此计算,城市轨道交通分担率仅为0.5%,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仅为1.1%,轨道交通要成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骨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滞后,系统效益难体现。

  长期以来,东莞对轨道交通的规划重点集中在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铁、轻轨等),对上层次的国家铁路、城际轨道的规划相对被动,对下层次的中运量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单轨等)规划滞后,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难以形成,整体系统效益难体现。

  此外,东莞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缓慢,后续线路建设脱节。从2005年东莞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东莞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R2线2010年3月动工建设,历经6年建设期到2016年5月建成通车。东莞第二条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013年已通过国家建设规划批复,但到2016年才动工建设,计划2022年才能建成通车。线路建设周期较长,后续线路建设进度脱节,轨道交通网络效益难以发挥。

  (三)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不完善,服务范围有限。

  已开通的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共15个站点,客运量较大的站点为前后两个火车站(虎门火车站、东莞火车站)和商业发达的鸿福路站、东城站、寮厦站。但目前沿线站点交通接驳设施尚不完善,客流集散方式以步行、公交、出租车、私家车为主,绝大部分客流集中在站点周边1公里的步行范围以内,轨道交通客流吸引范围有限。当前,市政府正启动2号线旗峰公园站周边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工作,计划2016年底投入使用,但其服务范围和覆盖人群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营管理需进一步协调

  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是“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衔接是整个公交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目前,受制于运营、管理主体和职能分散,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存在线路重叠、换乘站点错位等问题,两者协调有待提升,一体化公交体系有待建立。

  “建轨道就是建城市!”作为东莞“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仅是一项满足市民交通出行的民生工程,更是引领东莞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重点的基础工程。完善东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提升东莞城市品质、促进东莞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    议:

  1、规划引领

  结合东莞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现状与规划,在城市空间统筹发展战略背景下,谋划多层次、一体化的东莞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建议尽快启动新一轮的《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修编工作,重点关注赣深高铁及其联络线、中虎龙城际、深莞城际快轨等区域性轨道的线位规划问题,东莞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广州、深圳的轨道衔接协调问题,中心城区、松山湖、虎门长安地区等重点区域轨道网络加密问题,以及中运量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问题。

  2、加快建设

  针对东莞轨道交通建设滞后问题,建议加快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进度,尽量压缩建设周期争取早日建成开通。适时启动轨道交通3号线,谋划启动中心区加密线建设,早日实现东莞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尽快启动新型中运量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单轨、中低速磁悬浮或BRT等)试验线建设,补充完善骨干轨道交通网络。

  3、强化接驳

  为解决轨道交通接驳问题,建议研究发展专门提供站点接驳服务的社区微公交系统,扩大轨道站点服务覆盖范围,吸引更广泛的人群使用轨道交通出行。此外,在旗峰公园站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公共自行车覆盖站点范围,同时考虑引入新型的共享单车系统,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问题。

  4、运营协调

  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营协调问题,建议结合公交体制改革和“大交通”发展方向,建立一体化公共交通运营机制,包括线路运行调度一体化、换乘站点布局一体化、票务票价一体化等。

  5、统筹管理

  针对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设施管理职能分散的问题,建议成立统筹协调管理机构,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实现不同交通设施的建设主体和管理职能的统筹协调,真正实现轨道站点周边设施一体化。



提案者: 陈雪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