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目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产量约1.2万吨/日,我市正面临着垃圾处理这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2011年6月,我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年8月市政府印发《2011年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调查显示,过去五年来市民略微地分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市民对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小区垃圾分类桶形同虚设,垃圾混装现象普遍,最终导致生活垃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科学分类。
建 议:
1、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完善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城市管理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建设、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推进规划项目落地,建立市场准入退出和评价机制。
2、稳步推进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处理。科学选择垃圾分类模式,可将垃圾分成四类:废纸废玻璃制品(可回收制品),废旧的电子产品(有毒有害制品),厨余垃圾和其他。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规范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
3、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健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要加大推进餐厨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现有环卫设施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对非正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治理。
4、加大生活垃圾处理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投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市级生活垃圾处理调控核算平台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强化生活垃圾处理科技支撑。
5、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创新探索“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开发生活垃圾分类APP,市民在线上平台下单,预约废品回收,在APP注册的废品回收人员就可以进行“抢单”,上门回收垃圾。再结合微信和网站,打造资源聚集、资源交易、资源收益的O2O电子商务模式。
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垃圾分类“市民开放日”活动,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市民积极关注和参与垃圾分类;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面,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集中公众智慧,解决垃圾处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