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东莞市电子信息发展概况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位居广东省第二位,其经济总量始终在东莞工业中占绝对优势。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6.49亿元,同比增长11.4%。规模以上企业98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量的18.3%;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240.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2.8%。

  目前,我市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六大优势领域。拥有三星、京瓷、日立、先锋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华为终端、华为机器、欧珀移动、宇龙通信、步步高等国内知名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产业规模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位,形成了松山湖(生态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区),石龙和石碣两个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具有较大规模的长安镇、寮步镇等集群区。

  二、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失衡,潜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一是我市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主要以智能手机为主,智能手机产值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产品结构单一。二是我市高端电子信心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就信息产业门类而言,呈现出不平衡态势。三是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依靠“三来一补”模式发展起来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中加工制造比重远远超过研发、营销等其他产业链环节,而研发、营销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抵御产业风险的关键。四是从东莞市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以代工为主,没有或对自己的品牌营销渠道投入较少,因此东莞电子信息产品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较少,产业发展基本受外部企业主导。

  2、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市核心基础产业薄弱表现为:电子信息产品产值低,生产手段落后。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之间联系松散, 缺乏互动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受制于人。

  3、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能力不强

  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目前全市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2%左右,2015年松山湖产值前十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2.8%,远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35%左右的水平,甚至于国内的对标城市也有很大差距;众多加工贸易型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缺少研发能力,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4、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

  一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竞争不断加剧。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支柱地位的日益强化,全国各地区间的产业竞争不断加剧,一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城市持续强化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成都、武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突出成本优势加快对产业资源的吸收速度。二是周边产业极化效应日益显著。从珠三角内部来看,东莞周边地区的产业极化效应日益显著:一方面,深圳、佛山、惠州等城市利用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吸引了大量高端产业资源;另一方面,肇庆、中山等城市凭借相对突出的成本优势及自然资源储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抢占产业资源。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不利于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

  5、政策缺乏整合和统筹,难以形成合力

  受上下游资源整合形式的特点和传统观念的制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扶持较多,建立产业集群、战略联盟等松散型整合形式的措施较少。推进优势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可能是跨地区或跨国家整合,也可能是跨多个行业整合,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涉及发改、经信、财政、科技、商务等各个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在现有科技资源、平台资源的整合和统筹利用方面缺乏考虑。


建    议:

  1、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终端+软件+应用”的产业链模式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是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终端+软件+应用”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正成为电子行业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方向。比如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发展自身终端产品的同时,将牵制谷歌在移动端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整合软件到硬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已经在IBM公司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从惠普、甲骨文等围绕成为全业务供应商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收购看,为客户提供整合软硬件的“方案+服务”已经成为IT产业的下一个核心竞争点。因此,我市电子信息企业要积极完善产品延伸服务,在终端上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的同时,要在软件上加大投入,并且在终端、软件、应用一体化发展,将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上,而是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

  2、大力支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加强对产业链的整合,抢占产业链关键领域的控制地位,争夺产业链主导权

  “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从企业个体间向产业链之间、企业生态系统之间转化的趋势将更加凸显,这种通过注资并购的方式,来达到加强企业生态系统培育、增强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和未来市场的把控能力的案例,将更加趋于频繁。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并购重组案例越发频繁,而且更多的呈现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特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要通过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进行并购,构筑完整的产业生态,以增加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兼并重组支持政策,不仅仅要对兼并重组进行贷款贴息、设立并购重组基金并对扶持兼并重组进行奖励,同时要在税收、财政支持、企业用地、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能够落地的政策支持。

  3、加强产业链整合发展的组织领导

  在“东莞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指导、组织和协调,协调解决产业链整合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建设规划、配套服务、人才支持、金融投资等各个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力争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东莞经信局、发改局、国土局、统计局、建设局、人力资源局、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推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真核。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跟踪服务。

  4、建设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在资金筹措方面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成套设备出口的信贷支持,支持重点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产业整合的融资需求。同时,由市政府财政引导建立产业创投基金,把社会资金引导到产业投资中去。帮助企业做好资本市场及有关机构的沟通衔接,扶持企业在海内外市场特别是境内市场发行上市。推动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金融支持;优先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企业债券、申请国外政府贷款等形式获得资金支持;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优先对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构建投融资平台,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社会融资能力。

  5、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研发与成果产业化紧密结合

  鼓励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强化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产业整合的技术支持和应用转化支持力度。对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试制所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列入技术开发费用。政府设立光电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对企业购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等,提供专项资金给予资助。设立合作教育基金,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教育,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研究中心与试验测试平台,鼓励企业自主设立的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成果转让、购买和委托开发。引导企业重视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对参与国家产品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奖励。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