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地方的“幸福底线”。世界水问题权威专家科林·查特斯在《水危机》一书中写道;“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毋庸置疑,水资源危机将成为这个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治水推出了节能减排、加大截污管网建设、河长制等重要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市的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仍存在地面水体严重污染、截污管网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治水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市委书记吕业升在中共东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报告中,发出了“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的号召。这是中共东莞市委向全市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
建 议:
一、进一步完善治水攻坚战的规划方案
1.完善治水攻坚战的立体规划。要打赢治水攻坚战,首先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议由环保部门牵头,联合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将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湿地公园、中水回用等相关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力求不留死角,科学治水,高效治水。
2.治水要从上游、从源头、从重点区域抓起。治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建议市环保局联合有关部门彻底摸清我市江河湖库水体受污染的根源,做到抓源头、抓重点,从源头上治,抓住重点治。事实上,所有污水从大类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生活污水,另一类为生产废水。由于国家对工业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采取两种不同的排放标准,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要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宽,两个排放标准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存在较大差距,而目前我市已建成的管网和已运行的污水处理厂都只针对城市生活污水,而完全没有考虑接入工业企业所排放的生产废水,因此根据目前截污的思路,就算百分之百收集处理了城市生活污水,仍有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水在污染水体,因此不能忽略了生产废水的源头,特别是要将水量比较大的源头作为重点源头来对待。
3.成立专家组,协助解决治水中的技术难题。我市目前就治水而言,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在推进治水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保证打赢我市的治水攻坚战,建议市政府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为我市的治水攻坚战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截污次支管网建设
1.扩大管网建设市级财政分担比例。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是目前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有的镇街确实存在困难,对治水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截污管网的建设进度。为确保1800公里截污管网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2018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建议适当增加截污管网建设市级财政投入的比例,切实减轻镇街(园区)、特别是非发达镇的财政负担,以保证工程不因资金问题拖慢进度。
2.采用PPP建设模式或市财政担保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为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政府服务的供给能力,建议灵活采用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模式,在项目建设的商业模式、投融资机制以及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在努力化解环保产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尽量做好融资风险控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作,切实提高PPP项目的融资效率,实现社会公众、社会资本和政府利益的合作共赢。
3.尽量减少审批环节,全面推进治污攻坚工作。要尽快打赢治水攻坚战,就要扫清通往目标的任何障碍,只有渠道畅通,方能水到渠成。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将治污工作放到更高的高度,涉及到管网等治水用地、融资、行政审批等事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要特事特办,实行治污优先的战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任务。
4.理顺关系,将管网建设的主管职能划归城建部门。2006年前后,我市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建设,到目前完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37座,建成了约850公里长的截污主干管道,这些建成的项目对我市近年来的治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据了解,这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项目到目前仍然有一些工程未完工,时间成本特别巨大,就算完工的也有大约一半的项目因诸多原因使得工程竣工验收手续的办理变得遥遥无期,而且部分完工的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也陆续暴露出管材质量、施工质量、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工程质量、施工期冗长等问题,除了多业主互相推诿、征地拆迁确实存在困难等多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部门去做,而是把市政截污工程建设工作划归了没有市政建设管理职能的环保部门。据了解,目前截污管网的工程建设部分监管职能已划转市住建局承担,但项目的立项报建、协调管理、组织建设、施工过程技术问题的处理均由环保部门负责实施。为吸取教训,确保高质量按计划完成全市1800公里长的截污次支管网工程的建设,建议将全市截污管网建设工程的协调管理、组织建设、施工过程技术问题的处理等职能划归有相应职能的市政建设部门来实施。
三、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落实责任,让治水有主体、有担当、有效率
1.科学合理划定河道检测断面,加强断面水质检测。由于河道水体具有连续性,一条河道可能贯穿两个或多个镇街(园区),为明确相关镇街(园区)的责任,必须合理划定各镇街(园区)的责任断面。建议以镇与镇交界处的水体断面作为上下游镇街(园区)责任断面,同时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由专业监测机构对责任断面水质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比较上下游责任断面的全年平均监测结果来考核各镇街(园区)排污、截污、治污的成效。
2.以上下游责任断面水质检测结果比较作为依据,考核河长业绩,健全和强化河长问责制。科学治水的机制易建,但能否取得长期成效,也就是说,在有人管治水之后,能否管得住、管得好,关键在于是否有完善和严厉的制度,是否有严格执行制度的力度。因此,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上下游责任断面水质监测结果比较作为考核依据,同时健全和强化考核问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推行“河长制”,不仅要一级考核一级,还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下一级“河长”所做工作还需要上一级“河长”充分支持。只要有河流、湖泊出现严重污染等事件,各级“河长”都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建议细化考核条款、实化考核目标、厘清问责情形,以解决好“考核谁”、“考核什么”、“考核结果怎么用”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是 “河长制”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在以往诸多治河湖措施中,权责不清晰、考核不具体、奖惩不明确,正是治理不力的症结所在。
3.以水环境考核结果作为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将治污成效与镇街(园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打开全民共治的新局面。要真正打好治污攻坚战,光靠某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达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全民监督的局面才能做到。要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全民监督,就必须将治污成效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建议市政府制定治污成效与项目落地量化联动机制。具体地可将治污成效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成效越高等级的镇街(园区)可获得相应量级投资总量的项目和相应量级的污染物排放量(但总量必须逐年减少),每年年末以水环境考核结果作为属地下一年甚至后几年的项目审批依据,对于没有成效或断面水质污染加重的镇街(园区),则限制其项目审批,甚至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并责成其制定和落实连续改善水体的计划和方案。
四、进一步提升治水的文化品位
1.治水设施的设计建设要增加当地文化特色、环境教育、观赏美感等元素,以提升治水设施的可赏性和美誉度。城市水系治理既要有生态功能,也要有景观功能,不仅要治水,还要节水、增绿。建议规划、环保、建设等部门将治污治水工程建设与城市、绿道、林业、旅游及中水回用等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在符合生态和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特色和环境教育特色,树立“公园化”的生态型城市理念,充分挖掘东莞人文历史以及休闲、运动、艺术等元素,以文化特色和环境教育为亮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园式环境教育基地。
2.通过全民共享成果,促进全民共治。借鉴生态园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将治污治水工程建设与城市、绿道、林业、旅游及中水回用等有机结合,让治水治出环境、治出绿道、治出花海、治出公园、治出环境科普基地,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让治水战斗全民参与,让治水成果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