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断增长的儿科需求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我市每年出生新生儿人数可预见地将出现大幅增长趋势;加上当下家庭对孩子的普遍存在的过分呵护,使得人们就诊的意愿增加,儿科门诊有相当部分病儿是一个简单的疾病反复就医,或轻微症状即刻就医;而我市有庞大的外来人口,大量的非户籍儿童是随父母在莞生活,医疗教育一般也在当地解决。以上种种,使得儿科门诊量奇高。
2. 不堪重荷的儿科医生
近些年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因为儿科高风险,低收入而被逐渐边缘化。妇幼保健院等公立的儿童专科医院还必须以超低的诊金、超快的速度、超大的工作量来满足民众的大量看病需求,依靠不断增加的诊疗人次维持医院的运行。随着妇幼保健医院搬迁到新址,床位数、接诊能力在不断扩大,就诊病人日益集聚,使得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这样的就医环境,使得孩子烦躁、家长心焦、医生疲惫。 “排队几小时,看病5分钟”成为常态;儿科医生们的工作状态则是“中午连一连,下班延一延,白班连中班,中班不回家,周末加班是常态”,长期在这样的超负荷状态下,在孩子哭闹,家长抱怨的环境中工作,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而医疗纠纷和差错的发生概率则大大增加。
3. 日益严峻的儿科医生缺失
按照市场规律,大量的儿科需求市场应该带来的是人才蜂拥而入,儿科蓬勃发展。但事实上,近几年儿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却是步履维艰,首先是1999年教育部停招儿科专业,停招17年已造成巨大的缺口,即使是今年教育部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已重启招生儿科专业的招生,但儿科临床的“两高一低”,即: 高强度的工作、高风险的职业、低收入仍让人望而却步。
2014年美国“儿科学”杂志发表了盛京儿童医院许巍撰写的文章“中国儿科医生面临危机:去留两难”。在东莞市,这种“去留两难”的纠结也是令儿科医生队伍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改善我市儿科的执业环境,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流入儿科,让优秀敬业的儿科医生坚守,需要政府以前瞻性的决策进行多方面的政策倾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应对可能面临的儿科医生荒,为我市的少儿健康保驾护航。
建 议:
1. 加大儿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1)增加儿科专业方向大学生的定向委培,从源头吸引优秀的学生选择儿科,通过大学和医院的联合培养建立较稳固的专业思想,为我市培养一批有专业理想,有能力的儿科人才。
(2)设立专项的儿科医生培养基金,选送优秀的儿科医生,特别是中青年的儿科医生、长期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儿科医生参加有实效的专业培训,甚至鼓励出国培训,学习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普儿科的理念,为做好儿童保健和儿科基础疾病的治疗拓宽视野。
2. 切实提高儿科医生的相关待遇。
(1)提高儿科相关收费: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已经明确提出儿科收费加成,借鉴台湾的经验,对于儿科临床操作涉及到人工的收费给予一定的加成(台湾的加成率为20-60%),提高儿科专业的收入,提高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的积极性和可行性,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难度。
(2)设立儿科培训专项基金,为参加儿科规范化培训,并最后到基层医院儿科工作的住院医生提供更好的经济和时间的双重保障。
(3)增加儿科岗位津贴。目前儿科医生尤其是年轻住院医生的收入普遍较低,而近年来物价特别是房价的快速增长,使得这些工作负担重经济收入低的儿科医生们不堪重负。增加儿科医生的岗位津贴,使年轻的儿科医生生活无忧有尊严,才能使儿科医生尤其是年轻人坚守儿科领域。
3. 提高儿科职业荣誉感、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设立优秀儿科医生奖励。表彰优秀的儿科医生等弱势专业的医生,让全社会认同儿科医生的工作,以提高儿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的尊重。
(2)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减轻工作强度,通过对区域儿科医疗资源合理的分配,鼓励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儿科医院的门诊应根据工作人员的配备,在一定的范围限号,以保障医疗的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