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政府对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间, 政府对科普教育更加重视,即使压缩各种行政开支,也要保证和增加对公益性科普设施的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保证我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促进我市科普教育成效的稳定提升。但就全市而言,市民参与科普教育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科普设施对镇街居民的辐射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城乡公民科学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市公益性科普设施总量不足,且集中在中心城区

  东莞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相对落后地区而言,有比较好的科普设施。目前已经建有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市科学馆、东莞植物园,等等。这些科普设施为提高市民科普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全市科普设施总量不多,且集中在中心城区,离中心城区较远的镇街、片区没有专门的科普场所。

  二、镇街参与科普活动的人群偏少

  从整体上来说,市民家庭和个人重视素质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在逐步提高,一些优质科普活动项目供不应求。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镇街居民极少或者没有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东莞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强市,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难以抽出闲暇参与科普活动;二是很多人生活在镇街,虽然东莞交通便利,但由于各种活动时间的冲突而搁置了科普活动的参与。而出于对交通安全的考虑,或者由于时间难统一等因素,集体性的组织参与科普活动比较困难。

  三、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和推动镇街科普工作,但是存在不少困难

  政府重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主管部门不断引导市民参与科普活动。将镇街居民请进来学科普比较困难,但是将科普资源送进镇街,他们很欢迎。为了激发和提高市民学习科学兴趣,相关科普教育单位利用各种科普资源,积极策划、开发形式多样的优质科普活动项目。东莞市科协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科普剧培训和比赛等活动,在科普知识普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科普教育单位积极推行科普下乡,如市科学馆将科普大篷车等送到镇街学校、社区,市科技馆将科普剧、科普秀等表演送进中小学,市环保部门组织环保科普行进校园、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据了解这些活动供不应求,参与人数很有限,如市科学馆的科普大篷车每年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申请者的需求。这些单位在科普下镇街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相关科普展品和展品辅导员的装载问题,即交通工具。一辆科普大篷车容量不够,装备了科普展品和设施,必要的辅导员就装不下了,且车内的展品单薄易坏,不宜改装,去到镇街学校不容易,想施展科普教育的最佳效果很难。市科技馆、市环保部门的科普下镇街活动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配备必要的装备车辆。

  四、公益性科普场所展品陈旧,甚至损坏率较高,科普设施和展品更新跟不上要求

  一些科普场所的科普设施和展品是十年前建成的,即使场馆工作人员加大力度进行维护,但经历了多年的展示或市民和青少年多年的参与互动,科普展品和设施的损坏率还是比较高。且由于科普场所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财政的支持有时显得吃力,不能满足科普场馆高效完好运转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参观者的求知欲,导致一些参观者的热情和兴趣受到影响。不少参观者提出建议,希望加大力度更新展品,满足他们学习和参观的兴趣。

  
建    议: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东莞要实现高水平崛起,人才素质是关键,必须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补齐我市科普教育发展短板,促进全市科普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科普资源均等化和一体化,才能增强东莞的发展后劲,为东莞乃至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输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加大力度扶持科普教育均衡发展。

  1、加强已有科普场所的可持续建设,确保科普场所持续性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已建科技馆年运营资金投入占筹建资金的比例为9%~10%。科普场馆的展品更新、改造、日常维护保养以及各种科普活动的开展都要求资金持续投入,才能保证良好和运营状态和较高的展品完好率。同时要加强对科普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科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做到对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这样才能保证科普场所的正常运作和良性循环,实现科普场馆建设的预期目标,有效实现科普场馆的功能价值。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增设必要的新科普场所

  分片区规划,在离市中心较远的镇街,规划建设一两座中型科普场馆。一可以弥补我市科普场所总量不足,二可以实实在在地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种热爱科学、学习科普知识的良好氛围,满足周边镇街的居民和学生参观学习的需求,同时中心城区的市民和学生也能前往参观学习受惠。

  3、营造崇尚科普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推行学习科普的理念。

  加强科普教育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推广,在全市营造一种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走进科学殿堂,感受知识魅力”,带动中心城区和镇街居民观念的改变和理念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全体市民的科学思想理念。

  二、加强科普场所的内容建设,鼓励市民参加科普活动。

  1、发挥科普场馆的主体作用,保证科普展品完好和科普内容常新。

  加强已有各专业科普场所科普设施和内容建设,做到科普展品、科普电影、科普活动常有新品涌现,使科普内容丰富多彩,科普形式生动有趣,让市民受到感染,从而自我培养爱科普学科普的习惯。

  2、鼓励市民参加科普活动,对镇街居民提高优惠条件。

  采取措施,鼓励各镇街教育部门和学校,联系科普教育单位,有序组织学生到科普场所参观学习,接受科普教育,提高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3、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功能,搭建学习科普知识新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微信号等新媒体等信息传播平台,加大网络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如网上科技馆、科普慕课等,让青少年和其他群众可以抓住平时的零星时间,非常方便地从网络、公众微信号等信息平台获得各种科普知识。

  三、加大力度支持科普下乡行动,并形成常态性工作机制。

  1、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等品牌科普资源。

  借鉴国内科普场馆的经验,将科普大篷车送到相对偏远的镇街学校和社区,一方面争取中国科协的支持,配备足够的科普大篷车装备及必需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多配备一辆科普大篷车;另一方面由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运营经费支持,在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的同时,配备高素质的科普辅导员,实现最佳科普传播效果。

  2、政府对科普活动下乡给予硬件上的支持。

  政府在主力科普场馆配备科普下乡专车,解决科普下镇街的装备运输困难,支持科普下镇街活动发挥最优效果。

  3、各主力科普场所与镇街学校等对接,将科普精品送到镇街。

  全市统一行动,组织各主力科普教育单位每年制定科普下乡计划与目标,定期到各镇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各镇街组织学校、社区提前预订,并可对科普下镇街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提出建议,形成良性互动。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科普资源包等各种有益的科普精品活动送进校园、企业、社区等,真正弥补镇街居民特别是学生科普学习内容的匮乏和不足。

  四、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普教育各有关单位、受众组织者和个人的积极性,形成从政府、到科普教育单位、到接受科普教育的组织单位和个人都重视科普素质工程的联动机制。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施东莞科普素质工程,由主管部门组织,并委托专业人士或全国专业机构对科普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对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参与者和组织者进行奖励和补助,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提案者: 曾平英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