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老年人占比1/5,2040年占比1/3。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最大经济风险,不是生活费用而是医疗费用的问题。我国从2009年到2014年5年中,退休的医保参保人员增加了30%,而医保费用则从2865亿元增长到7083亿元,同期的医疗总费用更从1.6万亿增加到3.5万亿。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且有将近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的养老与医疗护理服务。由于我国医疗和养老体系长期割裂,造成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功能长期单一化,医疗与养护矛盾突出。迫于严峻的养老形势,我国开始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4月8日,民政部、卫计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各地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列应不低30%。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由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提升为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和维持生理机能的护理和康复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老的核心问题确切地说是“护养结合”,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做“长期照护服务”。因此,未来养老发展应该是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养护院的三位一体模式,老年护理医院和老年养护院将是长期照护老人的主要阵地。
从我市的情况来看,老龄化形势也不容乐观,2015年老年人已占15.2%。由于“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难看病”,那些失能、半失能老年病人主要以住综合医院和居家养老为主,像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超过一年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病人近年来平均每年超过20人,平均每人住院医疗每年超过20万,住院在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老年病人总数更多,医疗费用总开支也更大,这既挤占又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加剧了看病难矛盾,给社保资金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病人每天生活护理以及自费开支的150-200元非专业培护费更是给家庭带来了相当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看护雇佣护工每月工资加生活费至少要5000元,还得不到专业的护理,并不能享受社保,病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大的养老成本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是难以长期维系的,容易产生厌老弃老行为,造成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完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险。近年来在我国北京江浙等地区出现了颇受市场欢迎,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公立和私营护理院,有效解决了医院和养老院之间的跨部门管理以及涉及的医保等等问题。这种方式在早已迈入老龄化门槛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他们就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非治疗性的护理、康复分离出来,以注册护士为核心组织一个包括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在内的专业护理团队为老年人进行长期的照护服务。同等内容服务,用规模化的长期照护服务费比用医疗服务费要减少30%左右,既能减轻国家的负担,也能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市在护养结合养老方面还是空白,寻找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现阶段就是尽快建立老年护理院,筹建东莞市老年护理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护理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各级卫生计生委(局)管理,纳入医保,而养老院属民政部门管理,无医保。护理院模式既能得到医疗保障又能用足养老政策,不会产生新的行业跨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也无需解决医保难题,同时护理院可合理分流大医院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病人,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形成急慢分治、功能互补、紧密合作的医疗服务格局;它不但能降低医疗成本,减低社保基金的压力,最大限度帮病人家属释放劳动力和精神压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能实现低层次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改革中部分医院的转型问题,有效缓解老年社会和医疗资源再分配问题,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和当前医改方向,实现多赢局面。在当前政策法律不健全、保险不完善、护理康复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举办公立老人护理院是我市养老改革最好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待时机经验成熟再进一步推广老人养护院。
建 议:
1. 市政府牵头,以卫计局、财政局等为主筹划,以国家和我市现有的养老和社保政策为支持,成立公立的东莞市老年护理院。护理院可依托市级综合医院筹建,也可以目前发展较落后的镇街医院改建,政府投入不大也不占用政府用地,却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我市的养老事业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 将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作数据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合理规划护理院建设的分区和建设规模,可按照我市的城市布局进行试点。
3. 根据试点经验结合国家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完善我市的护养结合的养老政策,在财政社保人才等方面支持鼓励护理院及养护院建设和发展,并探索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建设养护院的途径与办法。
4. 护理院可以大量接收东莞市卫生学校中等护理专业毕业生,解决低层次学历就业难的问题,东莞市卫生学校应抓住养老改革的机遇,逐渐发展成为我市专业养老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进修基地。
5. 目前由于护理人才大量缺乏,市政府应从政策层面鼓励大批50岁或55岁退休的护理人才为护养结合养老改革继续发挥余热,这批人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应成为长期照护养老服务的主力军。
6. 完善发展针对护养结合为核心的养老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争取长期照护险早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