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人们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疼痛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不少人因痛致贫。据统计,大约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人数高达8000万,慢性腰腿痛已成为中国医疗资源负担排名第三的疾病。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疼痛患者,每天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当中,有10%的患者第一主诉是疼痛,而且14%的疼痛患者出现低龄化现象,例如20-30岁阶段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逐渐增加。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就诊舒适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让一切的诊疗都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无痛化医院是国际趋势。200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第227号文件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
目前东莞市的无痛医院建设远远落后各大城市,主要表现:
1、手术后镇痛率低。如东莞市人民医院每年完成2万余例手术和麻醉,仅有5000多例行术后镇痛治疗。市三医、市五医、东华医院、康华医院、厚街、大朗等各镇街大医院年手术麻醉接近1万例,术后镇痛的比例也不到40%。大部分的手术患者术后饱受疼痛折磨,有的发展为慢性疼痛。
2、医院开展的无痛项目及比率低。如无痛打针穿刺,无痛分娩、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很少医院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开展的比率不足20%(广州珠江医院达80%以上)。
3、专业的疼痛学科发展不均及落后。大量的慢性疼痛患者未得到专业的及时治疗。东莞市人口数量达800多万,按照全国30%的比率,则有24万多的慢性疼痛患者,但是得到专业及时就医的寥寥无几。
东莞市疼痛治疗的发展状况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主要原因为:
1、观念问题。疼痛是病,要治不要忍。
2、经济问题。目前社保覆盖面基本不含无痛项目。
3、技术问题。首先,专业的疼痛医师数量有限。其次,医院硬件状况不容乐观。拥有独立病房和病床的疼痛科屈指可数,全市除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达一定的规模(60张病床)外,大多数医院疼痛科还仅仅局限在门诊,而且多数为麻醉科医师兼任。
建 议:
1、加强推广无痛医院的建设。舒适医疗、无痛医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做得最好是佛山市人民医院,卫计局可以安排各医疗单位前去参观学习,适当地投入一些人力,协调管理,倡导各医院建设无痛医院。
2、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疼痛知识宣传,知道“疼痛要治不要忍”。 建立疼痛沙龙,有医师、患者、企业等团体组成的病友会,多次聚会,普及疼痛知识,共同探讨除痛心得,介绍新的治疗进展等。治疗疼痛的重要性要普及到基层民众。如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疼痛科,2010年起科室设有椎间盘学校,每月有一节针对病友的腰腿痛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可以借鉴学习。
3、放开医保限制,适当满足患者的无痛需求。对于确实有无痛需求的患者,至少允许其自费消费,而不计入医院的自费比率。
4、构建疼痛联合体。目前我市疼痛开展最好的是市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疼痛临床教学中心。可以以市五院为主体,联合其他各医院疼痛科,定期培训,采用医疗合作方式为患者诊疗,做到一人有痛,全市支援,让全市各医院疼痛科更快地发展,令更多的疼痛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