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自驾游”旅游的蓬勃兴起,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统计,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目前,旅游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有15处直接提及“旅游”,将旅游产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2016年12月,《“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在促进旅游投资和产业发展最强音已然奏响的情况下,当前各项利好政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千帆进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东莞地处珠三角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但是,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配套政策和财政支持投入少,旅游项目用地难,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旅游景点规模零散、旅游发展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镇(街)一级旅游发展工作举步维艰。
建 议:
一、建议我市将旅游业作为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加大支持,整合全市旅游一盘棋,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旅游业,出台相关可操作的实质性政策和措施,重点扶持部分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镇(街)发展旅游产业,并在财政投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旅游招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实施以全域旅游规划为核心的“多规合一”,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解决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
三、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强旅游集散、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引导体系等相关设施服务建设,大力推进小山小湖、绿道、自驾车服务体系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四、研究解决旅游投资的用地、资源、金融等要素瓶颈,推进旅游投融资模式创新,支持旅游基金发展和PPP模式等,鼓励推进落实建立旅游要素交易市场、旅游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等。
五、加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重点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发展大主题公园、酒店、农家乐、休闲民宿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要素,优化旅游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