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从2014年起在短短两年之间,全国各地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深圳、杭州、宁波、东莞等各地城市纷纷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的2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授牌,拥有跨境电商企业4000余家。但受政策限制、国际快件通关效率较低、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跨境电子商务的全面快速发展。
  一、由于我市未成为海关总署批准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的首批试点城市及受非自贸区的政策限制,导致我市的跨境电商的B2B业务以出口为主。我市本来具有传统外贸发达的优势,而且本土电商网站基本涵盖现有的B2C、B2B、C2C、O2O等多种电商服务模式,但现阶段我市跨境电商只能从事境内贸易的B2B及出口业务,跨境电商进口业务的受限,制约了该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产业集群集优势发挥不足。在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我市跨境电商各业务节点虽然基础比较好,但整个产业链条协作尚不完善,企业在电商生态链中各自为营,导致跨境电商业务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流程“断点”等问题,因此,要推进我市跨境电商产业朝着良性、生态方向发展,还须引导网络销售平台、电子支付平台、跨境物流平台等产业要素的无缝链接和高度协作。
  三、B2C进、出口个人物品快捷通关服务尚不足以匹配产业发展需求,这也是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的瓶颈。经调研发现,我市跨境电商发展迅猛,每年的国际快件已超5000万件,国际邮政小包已达9.5万件∕日,成为继穗、深后我省业务量最大的城市,因此急需简单快捷的通关模式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市现有南城、东城、常平、沙田等国际快件中心,其中只有沙田启盈、常平世通国际快件中心为黄埔关区的B2C进、出口个人物品通关试点企业,但仅靠一两家试点国际快件中心的规模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跨境电商和百姓消费需求,而且联邦快递、顺丰、UPS等物流企业亦迫切需求我市国际快件物流中心尽快能开展B类个人物品通关业务。
  
建    议:
  一、加快推进我市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抢占先机获得国家和海关总署政策层面的支持。
  通过加大力度推进申报工作,争取尽快成为跨境电商通关试点城市,有利于完善我市跨境电商的服务产业链,突破快捷通关的“瓶颈”制约,完善跨境电商的生态圈。逐步构建匹配未来可能获批自贸区的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平台,率先建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以跨境供应链服务和外贸综合服务为重点的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东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基础平台的优势,加快打好获得申报成功的基础条件,积极争取和扩大进口业务试点,为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必要安全、高效的口岸清关服务切入,进一步为我市创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打通跨境电商产业链“断点”,引导产业整合和协调,建立完善的跨境电商集群平台。
  引导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协作,整合现有的跨境电商各环节及业务流程的服务平台,搭建跨境电商的“互联网+进出口”通关服务平台,协调跨境电商业务链上的无缝合作,在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建设方面,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全面拓展支付结算业务国际市场,丰富电子商务跨境资金结算渠道,整体提升我市跨境结算规模。通过这些要素在跨境业务上的共同协作,发挥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优势,使整个跨境电商生态链的运作更加顺畅高效,降低运营成本。
  三、利用好南城、东城、沙田、常平国际快件物流中心功能,引导扶持现有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的发展,建立高效的跨境物流服务平台。
  建议政府能够协调海关总署及地方海关,引导我市国际快件物流中心软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完善,扶持达到海关跨境电商及B类个人物品通关业务监管要求的企业尽快获得跨境电商B2C出口通关业务的资质,从而充分发挥本土跨境物流中心的潜力和优势,突破通关瓶颈,提高通关效率,实现东莞企业与国外客户、国外供应商与国内消费者的无缝链接。
  


提案者: 陈海涛,钟振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