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成就显著,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现行卫生服务本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居民卫生需求不适应之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
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对医务人员“高技术、高压力、高风险、高负担”的职业要求下,构建合理的医务人员薪酬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了当前医改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务。医院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医务人员的工资由国家统一定,现行的公立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低于公务员及教师,一个高强度、高风险、高投入的职业,付出与回报相差甚远。怎样合理的增加常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不仅仅是深化医改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如何稳定医务人员团队的关键。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间,水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随着深莞同城深化改革的推进,深莞地域界限逐渐淡化,经济生活关联紧密;其次,经济转型期带来的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现实更突出医务人员收入的短板。我镇地处东莞市最南面镇区,与深圳市相邻,我镇的公立医疗机构首当其冲,医护人员流失严重。如塘厦医院医护人员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的差距。2015年塘厦医院离职人数为65人,主要为低职称护理技术人员;而2016年,随着塘厦房价的暴涨,深圳市公开高薪招聘人才等等情况,离职人数不断扩大,已达103人。特别是中高级职称人员离职到深圳任职的高达15人,占离职总人数的15%。产科、儿科专业护理人员大量流失,造成人手紧张的同时,工作士气也大受打击。塘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至2016年离职人数达40人。适当调整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的同时,更让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他们的福利待遇可以体现他们应有的价值,和他们承担的责任风险相匹配,提升士气,让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更受到保障。
一、创新管理模式,稳定人才队伍。针对全市编制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盘活存量”的总体思路,制定《东莞市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实施办法》,在编制总量内自主确定岗位,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在全市公立医院建立医疗技术人员编制内外同岗、同酬、同缴职业年金、同享退休待遇的“四同”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医院发展的编制不足和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大等问题,让编外医疗技术人员吃下“定心丸”,进一步稳定医疗人才队伍。
二、完善聘补机制,激发干事热情。全面放宽乡镇医疗技术人员的晋升职称和聘用专业岗位资格,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不受结构比例限制,鼓励和引导高职称、高学历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在保障住房和薪酬上给予补贴。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高层人才队伍。同时,完善基层绩效工资制度,实行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托低不限高”的绩效工资和考核分配办法,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育才引才,提升医疗水平。建立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制度,采取组织医疗人才定期培训、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提升教育、委托医疗机构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方式,开展市、乡、村(社区)各岗位医疗人员轮训,全面提升全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采取订单培养方式,定向培训高等院校医专业人才;外派骨干医生赴省内外知名医院进行医疗技术进修。同时,采用柔性引才育才的方式,聘请市外高层次医疗专家和退休名医专家,定期到市内公立医院开展专项诊疗授业,有效带动医疗专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全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四、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时刻关注群众的健康,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估状况,多少医务人员不畏困难和危险,为了挽救伤患者的生命倒在了岗位上。尤其是在患者多医务人员少的情况下,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的时间也难以保证。如果遇上一个纠纷,再碰上医闹,那种打击和心灵上的伤害就更大了。
建议国家按劳动法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医疗质量和安全做出应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