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是目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我市针对不同群众差异性、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机制。但是,目前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人员缺口大,基础薄弱
  1.家庭医生队伍基础薄弱。按照《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粤机编办〔2011〕37号)要求,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师、1-2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比例按1:1配备。现有的全科医生总量不足,缺口大,人员基础配备较为薄弱。
  2.家庭医生能力不强。从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标准来看,全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3年的临床学习才能够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格,培养周期长、数量有限。我市有推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但以现有的培训模式及效果,全科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距离全科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我市内的医院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医疗卫生信息的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而卫生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面向居民的医疗信息交互平台也尚未建立。
  (二)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存在误区
  我们当前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很多居民对其持怀疑态度,认识存在误区,将家庭医生等同于私人医生,认为既然已经签约,家庭医生就应该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随叫随到。
  (三)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仅限于卫生部门在倡导和主推,卫生、计生、人力社保、财政、民政等部门相互协作力度不强,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力度不够,对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十分必要。

建    议:
  (一)政府主导,加强组织领导
  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明确职责,建立卫生、计生、人力社保、财政、残联、民政等部门协作机制,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镇街和村(社区)作用,建立起“社区组织、卫生实施”的服务模式,将基层卫生工作纳入镇(街)年终目标管理和考核。
  (二)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整体改变和提高全社会对该服务的认识,通过公示家庭医生信息、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提高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
  (三)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
  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有机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四)出台政策,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配套保障
  出台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倾斜政策,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公立医院退休临床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担任家庭医生,缓解全科医生人才的供需矛盾,吸引更多居民签约。
  建立健全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家庭医生绩效工资补偿制度,对签约居民实行配套优惠政策。如对签约居民减免部分诊疗费用,免费体检,享受公共卫生增值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签约。
  


提案者: 赵彩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