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环境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和谐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正成为东莞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2012年,东莞市出台了《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十二五”规划》,东莞水环境治理已取得积极进展,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逐年加快,已建成37家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管道约1300多公里;启动实施了重点流域的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实施东莞运河1+5整治工程,共完成整治工程15项,并开展了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当前,东莞水污染治理形势依旧严峻,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据统计,全市受监测的河流中,70%的河流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已建截污次支管网数量偏少,仍有部分镇街没有启动实施;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效益未能全面发挥;河涌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不够,部分镇街在未完善截污系统下,只对河涌简单清淤,治理效果不显著;部分工业企业存在废水直排、偷排、混排问题。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工作,同时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水环境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视,曾一日内出台多套办法治水包括《关于推行水污染防治责任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部门水污染防治责任书》《镇街(园区)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东莞市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等。
  
建    议:
  1. 完善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机制。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周期长。理顺责任机制,政府应将原来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水污染管控、治理的权责全部收归市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实施监督管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监测实行统一建设和管理,为责任考核和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应全面开展镇街、园区水污染源摸底排查,制订工业废水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方案;强化排水排污许可审批,建立污染源头管控机制;推进垃圾填场场整治,规范垃圾渗漏液处理。
  3. 加快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应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水库污染整治,对具有饮用功能的水库实施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质全面达标。
  4. 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建议分步分批加快次支管网建设,可以考虑采取企业投资模式,采用市场化建设投资方案,进一步简化前期工作程序,加快推进工程实施进度;简化审批程序,建议参照深圳做法,截污次支管网项目建设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视为已立项,直接开展工程设计及施工招标等工作。
  5. 形成“民生水利”的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公众保护意识,倡导人水和谐,在全市树立“保护水源,就是保护自己”的观念;适时向公众介绍水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污染整治目标、对策和动态等,激发全社会对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感。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