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我市各镇街医院肩负着保障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的重任,是我市实行医改政策的主要承担单位,更是应对各种突发医疗事件的重要部门。由于镇街医院的存在,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在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卫生防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减少以及居民对卫生服务要求提高,盲目追求三级医院医疗服务等原因导致我市各镇街医院业务量下降,面临生存困境。目前已有6家镇街医院因经营困难,已开始向社区医院转型。由此可见,我市镇街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并出台优惠政策协助度过难关,并引导其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 议:
一、明确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职责,加大对镇街医院的财政投入
我市镇街医院的社会责任就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和健康,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但目前仍处于“自负盈亏”经营模式,在财政补偿不足的现实下,医院要从患者身上“赚取”检查费和药品费,患者的医疗费用一直在上涨,医患矛盾不断加剧,其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对公益性医院财政投入过少,以及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如2015年东莞市对卫生事业财政总投入为28481 万元,仅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0.31%,主要用于市属医院建设、两癌筛查和乙肝母婴阻断等项目。近年来我市重视市属医院及社区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但镇街医院则没有市政府的财政投入,甚至各镇政府对镇街医院的投入也没有统一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大大限制了镇街医院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促进镇街医院各个方面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政府应从财政投入方面要进行调整。因为近些年的发展,市属三级医院已经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管理并集合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其优势已十分明显,所以对于镇街医院的财政倾斜,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财政投入才能保证镇街医院的硬件、软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镇街医院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大力加强各镇街医院的人才建设
我市镇街医院医务人员普遍面临着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执业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广州、深圳等邻近大城市,严重不利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增加保障性资金投入、将镇街医院医务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稳定人才队伍,才能解决镇街医院卫生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此外,镇街医院同样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医院管理人才培训、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培养及补助、重点专科建设及科研立项补助、科研成果奖励等,才能调动医务人员学习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带动各镇街医院全面发展。
三、合理定价医疗服务,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提供服务的一方具有高风险性,其价格不能与其他行业进行单一比较,目前医疗服务定价未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就二胎政策开放,我市生育保险设立单项定额报销为例:市级医院顺产或剖宫产单项报销4500元,镇街医院单项报销3000元;但根据临床路径统计数据:剖宫产平均费用约需6500元,顺产约需3000元,市内公立医院均已出现政策性亏损。由此可见,目前的医疗项目定价及政策性补偿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医务人员的付出与收入存在严重不对等。相关部门应重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站在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重新审查现行的医疗定价及社保制度,制定更合理的医疗定价及政策性补偿,根据实际的医疗费用进行比例报销。
四、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可实际操作的双向转诊机制
双向转诊制是在社区首诊基础上建立的扶持社区医疗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的一项重要举措,可减少城市综合性大医院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以及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需求萎靡、就诊量过少等现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保中心、保险公司均有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的各种规定,但却没有任何三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的制度。因此,制定双向转诊制度的细则,完善执行办法,对市级医院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简化转诊流程有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顺利开展,缓解当前医患矛盾,亦有利于提高镇街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市政府部门应承担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责任,对医疗卫生事业增加财政投入并进行合理分配,重视我市各镇街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加大对镇街医院实行财政及政策帮扶,增加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医务人员队伍,可大大促进各镇街医疗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我市经济实力与居民健康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