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是广东省的经济强市,也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口大市。随着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计划的实行,东莞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的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就业目标任务完成进展得也相对比较顺利,但东莞在产业升级转型升级,由“东莞制造”转变为“东莞智造”的过程中问题重重,其中技能型劳动力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明确了国家对于未来人才技能培养的方向。
  目前,东莞市政府也在不断出台各类特色人才的特殊政策,对中高级人才吸引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凸显出对普通劳动员工的培养与重视力度不足,呈现两级分化情况。建议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职业学校三方互助,鼓励普通劳动人员学习职业技能,将其培养成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东莞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培育东莞的工匠精神。
  东莞的人口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人口基数大且保持惯性增长;人口构成相对复杂,外来人口多,对区域公共资源和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其中外来人口的特征主要有:(一) 外来人口总量大;(二)外来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低;(三) 外来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尤以“蓝领”工人为主力军。结合东莞市外来人口及企业特点,把握好“蓝领”工人,制定一定的优势优惠政策重点培养,将更利于东莞经济的发展。
  东莞市是全国第一个进行“机器换人”的城市,推行至今,已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已有约六成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项目。然而东莞依旧是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城市,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和在职人数总量仍很大。但随着转型升级、生产技术的改变、“机器换人”等措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用工结构正逐渐发生改变。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普通劳动力供给绝对量充足,供过于求
  根据东莞市定点企业招用工动态监测数据,在岗员工总量自2011年起逐年减少,但流失速度趋于缓和。一是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受订单等影响,用工需求减少;二是近年推进“机器换人”,弥补了企业用工不足;三是由于实体经济整体下行,东莞对于普通工人的需求正在减少。
  2、技能型劳动力供不应求
  在国家推行六化建设、工业4.0及东莞市“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普通劳动需求持续减少,而相应的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劳动力”不值钱,值钱的是“技术”,技术型和技能型劳动力缺口大,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甚至出现很多东莞企业到江浙一带挖人,及技术工人年薪十万无人应聘的场景。
  举例:玖龙纸业现有员工中,有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约3000人,人才缺口平均在150人左右。且很难招到合适人员,平均招聘时间达45天,尤其某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如分厂仪表技术员,半年都未能招到合适人员。
  为什么会出现技术型和技能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有以下三个原因:
  1、企业不愿掏钱培养普通员工技能,自己培养资金压力大,且认为培养后留不住,所以更愿意高薪挖现成的。
  2、普通员工每天重复于一个工作,缺乏一个好的政策影响及企业环境,去激励、鼓励其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己。
  3、政府某些政策出发点较好,但不够“接地气”,如政府出台了一些职业资格证的补贴政策,但企业及个人实际需要的更多是特种作业证和上岗证等,所以政策鼓励的目的未能实现,大家的响应度也不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在提供给普通员工工作机会的同时,再给予其学习职业技能的机会,鼓励其提升学习。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技能型人员用工荒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与忠诚度。有利于东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所以,适当的政策扶持的是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


建    议:
  1、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人才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将补贴范围由目前的职业资格证扩大至特种作业证件、上岗证等,由企业出资给普通员工考证,取得证件后,到政府申请补贴,以此鼓励员工通过考证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让普通员工能有一技之长。
  2、由政府指定职业培训学校,给予企业一定的免费培训名额,由企业组织在职员工报名参加培训,提升技能。
  3、进一步深化技能培养政策,对于企业组织员工进行管理能力、管理素质类的通用培训,及企业与外部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类,旨在与提升员工技能的培训,由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多开展、多办学,为社会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提案者: 汤革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