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东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要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统筹园区发展被摆上了全市发展的重要议程。
一、东莞现阶段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与城市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由于在建设初期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产业园区发展与交通、就业、用地和布局等相脱节,产业园区、商务区和居住区功能相分离,存在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存在产业重复建设和产业资源分散现象。以水乡经济区为例,该区的重污染企业分布散乱,无法实现集中排放、集中治理,使该区成为东莞污染的重灾区。
2. 资源消耗大,贡献度不高
东莞前期的发展资源消耗较大,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资源的很大浪费。一是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可用地不多,制约了大项目的引进。二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环境保护的压力大。三是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社会治安水平受到影响。
我市6个园区占全市30%的土地,仅创造了约21%的经济总量、12%的税收,而苏州的园区约占全市面积的32%土地,却创造出72%的经济总量、65%的财政收入及90%的进出口总额,贡献度差距明显。
3. 公共服务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东莞的产业园区往往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并不低,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和生活配套,很多产业园区一直停留在工厂集中地的地位,不能发展成为新“城”,服务业发展没有跟上。人们往往把产业园区视为“工地”,而不是“居住地”、“生活地”,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
建 议:
1. 产业先行、示范引领、有序推进
梳理现有各级职能部门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市统一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进、落实《东莞市产城融合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优先选择未来对东莞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区域、有发展空间的区域、腾笼换鸟效果比较明显的区域进行产城融合试点,将市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区、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区、水乡新城幸福导向型产业融合区、长安新区高端服务业融合区、虎门港临港产业融合区、银瓶高端装备制造业融合区、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产业融合区等作为试点,通过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有序推进全市产城融合发展。
2. 创新行政体制机制,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
打破原有以村镇为单位的条块分割式发展模式,将城市建设的规划权收归市政府,通过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实现跨村镇的大区域的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释放生产力。同时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腾笼换鸟”的契机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式发展。一方面,根据原有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自身的条件和市场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创新园区开发模式,突破制约园区发展的行政管理、土地开发、交通联通等共性问题,通过市场细分和差异化发展拓展其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建产业园区的审批和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片区重点区域,防止出现一窝蜂地跟风发展、重复建设、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现象。
3. 做好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定位
由于注重规划与功能空间定位,苏州工业园的CBD地带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商业区之一。东莞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定位,做到既有集聚又有分区,科学发展,融合互进。在筹划功能分区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提升产业园档次与品位,提供宜居环境。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产城深度融合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园区住房建设,仿照深圳模式,为园区内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提供租金低廉的公租房,解决人才在住房上的后顾之忧;提高产业园区教育、医疗的服务水平,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学位,满足园区的教育、医疗需要。
提高产业园区公共交通水平,充分利用城轨接通的契机,建设围绕城轨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公交线路整合和重新规划,解决东莞公交系统的不方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线路规划、站点设置、与地铁的衔接上做好规划,提高公交线路对地铁的支撑和疏导作用。做好城轨与周边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和规划,提高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能力。
5. 优化软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
推广东莞商事制度改革的经验,扩大全流程网上办事的业务种类,将东莞建设为中国电子政务的高地。研究在几大产城融合示范区设立区域性面向企业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府服务资源,承接各单位授权业务,向企业提供综合、便捷、专业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发挥政府部门的 “润滑剂”作用,建立连接园区各单位的沟通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沟通协调的服务平台。继续加强产业配套服务,打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壁垒,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使区内企业获得集聚性发展,增加企业对园区的粘性,具有较强的招商引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