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回归战略、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无不希望以更好的技术、更高的标准、更优的质量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夯实本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东莞制造业必须突破瓶颈,以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我市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1、质量和品牌特色不明显,品牌影响力较弱
  目前东莞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6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7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47个,名牌名标总数位居全省第四。虽然东莞在省内乃至全国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但相对东莞制造业的规模而言,企业品牌建设相对薄弱,与深圳罗湖珠宝、温州乐清的中低压设备和泉州晋江的运动鞋服产业等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同时对东莞质量特色的总结和挖掘也不够,与德国制造代表坚固和高精度和日本制造代表精巧相比,东莞制造业的质量个性化特征不明显,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清晰的“东莞制造”品牌形象,区域品牌的号召力不足。
  2、企业提升质量和加强品牌建设的主动性不足
  东莞以加工贸易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满足于被动的定制式生产,很少主动的关注消费者质量需求。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企业经营发展压力普遍较大,考虑到经营风险和成本控制,企业提升质量和加强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东莞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于2015年12月31日到期,不再对名牌企业进行资金奖励,部分企业由于担心增加时间经济成本,创建申报名牌的意愿不强。
  3、行业标准建设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足
  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行业发展关系不密切,缺乏与国际、国家相关标准化组织间的对接,无法形成畅通的沟通机制。企业参与相关标准化制修订的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缺乏抢占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扩大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战略意识。地方行业标准对东莞行业发展阶段和特色的挖掘不够,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很多先进的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在我市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导致长期以来确立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建    议:
  1、提升质量竞争力,确保企业提质增效
  做好精益生产、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自动化、物联网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宣贯工作,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体系、管理工具提高质量效益。督促获得“东莞政府质量奖”、“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的企业充分发挥其标杆作用,做好先进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示范和宣传推广工作,履行其作为获奖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提升行业质量发展为切入点,联合科研机构帮助企业从技术、管理、过程工艺上综合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提升行业质量竞争力,确保企业提质增效。
  2、加强标准化建设,打响“东莞制造”区域品牌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推动地方标准的建设工作,以规范制造企业行为、提高制造质量水平为核心,研究既代表东莞行业发展阶段和特色,又能引领行业走向的指标体系。由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建设东莞各类产品的“东莞标准”,通过打造东莞特色的标准体系,挖掘并强化东莞产业质量个性化特征,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创造消费高质量需求,将东莞培育为中国制造业质量品牌高地,打响“东莞制造”区域品牌。推动东莞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在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扩大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3、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鼓励已获得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的标杆企业强化品牌的营销作用,做大做强,起到良好的品牌示范作用。对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名标的纳税大户给予正面宣传和一定的政治待遇。完善并重新启动《东莞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对名牌企业进行奖励,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研究建设工业品品牌和消费品品牌的不同的机制机理,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4、加强质量监管,提升消费者的品质意识,强化消费者的品牌意识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利用消费者质量需求的提升倒逼企业进行品质、品牌建设,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退货率、投诉率,从而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加大市场品牌意识的培育,培养消费者追求正品、优质产品的消费观,扩大优质企业的生存空间。
  5、整合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借助东莞质量与品牌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力量,研究东莞质量与品牌建设的机制机理,促进东莞质量与品牌建设的加速发展。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