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水是维持生命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资源。东莞市是缺水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城市对水的需求迅速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东莞水资源相对贫乏。据统计,东莞市人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22m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2%,在全省排名远远落后,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城市雨水资源浪费大。一方面,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暴雨数量、强度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城市建设导致不透水面积的快速增加,使城市排水系统面临较大压力,极易导致城市内涝灾害;另一方面,大量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三、加强雨水利用意义大。未来城市的发展是依托于水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东莞市的水资源的匮乏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加强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对东莞市而言,雨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基础条件、雨水利用基础理论、技术设施、经济手段、政策与管理等诸方面,需要全方位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建    议:

  一、制订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政策。

  城市雨水利用涉及许多领域和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制定和雨水利用相关的法规、政策,为雨水利用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在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池塘等天然或人工水体的基础上,编制东莞市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二是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典型的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建立雨水利用的试点工程,积累雨水利用经验;三是分期、分批完成中心城区及各镇街雨水利用规划与建设,在全市范围进行雨水利用的推广。

  二、加强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东莞市雨水资源利用发展相对缓慢,雨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理论也比较薄弱,与现阶段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发展迅速相比相对滞后,东莞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适合东莞市自己的技术设施研究,包括各区域可利用的雨水量及其合理调配,空气污染对雨水水质的影响,各地气候、地质条件下适宜的雨水利用方案和利用技术、设施等。

  三、因地制宜推广雨水资源利用技术。东莞市的雨水资源利用,要与东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

  一是要以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和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等为契机,一方面,在雨污管道建设中,要将雨水管道依地势而建,这样雨水经过分流后,既可分散排入城市内河,作为东莞天然的景观用水,也可通过天然或人工建设的湖、塘、库等场所进行雨水蓄积,为雨水的进一步利用作准备;另一方面,联网水库集水面积达241.37km2后,将流域内多余的通过湿地、水生态等措施进行处理后进入联网水库作进一步调度,可大大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东莞市大部分建筑为平屋顶,并配有输水管,要收集雨水,还需要修建蓄水池,应鼓励新建建筑就地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同时鼓励已有建筑通过合理改造兴建蓄水池,如于楼房墙角等处建设蓄水池进行蓄水,改造建筑小区已有水池、洼地,使之可成为一个应急蓄水场地。

  三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大力推广绿地草坪滞蓄直接利用技术,雨水直接用于绿地草坪浇灌;在广场、地面停车场、人行道、绿道和庭院等,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硬底化,而应尽量选用透水材料铺装地面或建成透气、透水、长草的生态地面。

  四、加大雨水资源利用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雨水资源利用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雨水观念,让群众意识到雨水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东莞城市节水周等宣传契机,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做专版、论坛、公益广告,印制派发宣传资料,组织市民考察优秀雨水利用工程等活动方式,集中开展雨水利用宣传、教育。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雨水资源利用知识,为东莞的雨水资源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