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促进对外合作交流的重大举措。我市为更好地对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于2015年11月出台《关于东莞对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意见》(东府〔2016〕98号),提出了以国家自贸试验区为标杆,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努力将东莞建设成为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的总体目标,把“推动会展业国际化跃升”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涉及工业、商贸、服务等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促进就业、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我市会展业自1990年成功举办“东莞改革开放十年成果展示会”,迄今已走过了26个年头,从最初争做“中国展览之都”,到力求跻身“会展名城”,再到定位“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广东国际会议之都”;从早期因地制宜的“产地办展”,到目前的“展贸一体”成功转型,不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调整城市会展战略定位,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谋求适合东莞会展业成长的道路。统计至2016年底,已建成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常平会展中心、虎门展览中心4个专业展馆,室内外可展览面积逾3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累计举办展览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下同)展览会数量为235场,成功培育出加博会、海丝博览会、漫博会、智博会、名家具展、广印展等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品牌展会以及台博会、长安模具展、虎门服交会、大朗织交会等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展览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市举办展览会共60场,总展出面积约达340万平方米,总参展商超过1.3万,吸引采购商和观众逾270万人次,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旅游等服务行业的联动发展,拉动经济平稳增长。
然而,随着国内外会展业的不断发展,我市会展业辉煌成绩背后仍存在各种压力和挑战。在外部环境方面,我市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与香港、上海、广州的会展业相比,仍处于劣势;在内部环境方面,主办方缺乏、人员匮乏、管理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参差不齐、缺乏信息化和市场化等制约会展业的发展。要使我市会展业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切实把握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对会展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活思路、多措施地营造环境增强会展业的竞争力。
建 议:
一是做好政策调研。把准国家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将我市纳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开展试点试验的双重历史机遇,落实部门开展一次国际会展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总结国际先进的办展办会经验,引为我市所用;第二方面,通过调研比较,查找我市会展业的不足和发展软肋,梳理成“负面清单”,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作为我市会展新一轮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是发挥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加博会”、“海丝博览会”“智博会”、“名家具展”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展会项目在我市举办优势,积极引导本土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支持我市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在海外建设产业展贸平台项目和 “一带一路”国家在我市设立商品展示中心,推动会展业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整合发展。
三是加强展会合作。完善会展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强粤港澳会展业合作,积极招引港澳地区专业办展机构落户东莞和来莞办展;鼓励我市办展企业“走出去”与海外展览企业进行对接合作,孵化展览项目。积极承办国际性论坛,加强与海外展览资源的互联互动,提升我市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是完善配套功能。全面推进展、贸、港网络化建设,重点支持“厚街-东莞会展基地”与虎门港的“展港联动”战略实施,加快会展经济片区与沙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实现“港口—会展”的无缝对接。出台财政支持办法,支持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以及周边道路的升级改造,增强“全市会展基地”举办国际性、国家级展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