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基层医院、社区卫生门诊“门庭冷落”。大医院大专家在忙着看头疼脑热的“基层病”,而部分基层医院、社区卫生门诊的医生因“无病可看”,只好被“闲置”,这一热一冷突显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分级诊疗制度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也就是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门诊组成的医疗服务共同体,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解决,大病预约转诊,依托二级医院与市三甲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疑难重症通过绿色通道转诊三级医院,建立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并在乡镇、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家庭医生提供帮助,建立市、镇(社区)之间双向转诊信息系统。现阶段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民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找“名医”就诊;加之财政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各大医院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扩张床位。

  2.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缺乏,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规范化医师培训工作无法落实,影响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门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各级医院为了创收,无序收治患者,市各大医院“抽水机现象”显著,吸收了大量人才资源和各种常见病患者的治疗,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    议:

  1. 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分级诊疗的认识。

  (1)要广泛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要向民众广泛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2)要端正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分级诊疗意识。市各大医院应办成凝难、危重病的诊疗中心和教学、培训、科研基地,指导基层医疗工作,不盲目扩大规模,打造精品医院。各级医院要设立分级诊疗科,合理分流就诊患者,除急诊患者外,其它患者均应在社区、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凭下级医院转诊证明,开通绿色通道,收住入院。

  (3)要改变就医模式。要改变传统“患者选择医生”的模式,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要在政策层面引导群众分级就医。

  2. 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

  (1)要引进人才。要建立完善镇医院、社区中心人员配置标准,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制定基层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

  (2)要培养人才。市级医院有指导、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义务,要主动接受基层医院人才的进修培训,把对定点扶持医院人才培养成效纳入市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3)要稳定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基层人才优惠待遇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聘任、住房条件、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强化引进人才规范化管理,签定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年限、履行的责任、义务,完善人才流动约束制约机制。

  3. 转变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1)要加强分级诊疗的监督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医保、农医保配合,定期对各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2)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平台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要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建立的完善程度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各级医院的趋利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出台各级财政最低补偿标准、财政支出比例和补偿方向,制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财政投入的“随意性”,避免医院管理者“挖空心思搞创收”,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4)要完善新农合、医保患者的报销机制。要用经济的杠杆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准入门槛,提高基层医院报销比例,根据各地报销情况,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报销比例,使更多的居民“得实惠于基层”。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