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是全国城市公立医院医改试点城市,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分级诊疗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药品价格加成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制定了《东莞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但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仍存在不少困局,如医改过程艰难,取消药品价格加成后出现众多镇街公立医院财政亏损严重,发展动力和活力不够,大量高级人才流失等等,公立医院改革陷入“僵尸化”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 全市医院发展和布局出现误区,市级大医院大而不强,而镇街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有大量低效、低水平、病人少的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
2. 镇街医院归属当地政府管辖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一镇两制”:镇区医院自负亏盈,而社区医院政府全包,让二者处于恶性竞争和对立之中。
3. 目前所有公立医院管理人员都是上级任命,而且终身制,只能上不会下,有的医院正副院长间的矛盾尖锐,相互拆台,拉帮结派,内耗非常明显,在医院和社会上形象欠佳而凝聚力不强。在医学高学历时代,全东莞市鲜有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的医院管理人员,相比周边地区医院,东莞医院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和效率偏低。管理层掌握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支配权,劳动轻,风险小,获利多,让更多人趋之若鹜,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管理上常行政化、官僚化,对员工差使化等,缺乏对员工和人才应有的尊重。管理者作为目前医疗体制的最大受益集团,往往成为公立医院医改的最大阻挠者。
4. 医院岗位绩效考评不公平公开、不科学,一线工作人员待遇常受不公平对待,影响医护人员积极性,造成医疗高端人才大量流失。
政府是医疗改革的主体,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对医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体制”和“建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医院内部结构的调整,打破既得利益人群的阻挠,优化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管理以及公平、合理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凸显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和尊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确保医改成功。
为实现“广东卫生大省,健康2030和健康东莞"的总目标,完成城市公立医院医改试点任务,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和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医院管理人才和各类医疗专业人才,促进我市公立医院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
建 议:
1. 政府要统筹全市医疗的布局和发展,指导市级大医院做强,协调搭建区域性中心医院,引导某些人口少的镇街医院在“保急诊、保妇幼、老年医疗”基础上,适当发展特色专科,屏弃那些“病人少、服务范围小、效益低”的“僵尸”专科。
2. 理顺各镇区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和关系,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理顺和优化社区医疗、镇街医院与区域性中心医院、三级医院等之间的转诊流程,做实分级诊疗。
3. 建设和完善东莞市现代化医院管理和现代医院考评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落实《东莞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公立医院院长和医院内部等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医院去行政化,大力引进省内外优秀医院管理人才,建立医院各级管理岗位的科学考评制度和机制,管理岗位竞争上岗,德才兼备者上,品德差和庸者下,取消终身制,并加强民主监督,杜绝关系后门,营造良好医院风气。
4. 优化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流程,逐步淘汰当前传统的“院-科-临床”三级行政化管理模式,简化为“院-临床”二级服务型管理模式,中间的科室职能由“全面支持和服务于临床”的“质控中心”等“中心或委员会”替代,一能整合上下资源,减条块管理之间的推诿、内耗和人力成本,二能实现全院上下共同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回归医院就是为病人服务的属性。
5. 尊重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服务价值,提高医院人力成本支出比例,提高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业务管理水平。通过广泛基层调研,统一制定公立医院各医疗岗位工作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参考标准,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权利和待遇不受肆意侵犯,营造东莞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