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厨余垃圾是有机垃圾的一种,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料。在东莞目前每天处理的生活垃圾中,有将近47%的废料来自于餐厨垃圾,而且厨余垃圾的数量有呈逐年递增之势。餐厨垃圾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莞乡村环境的整治,同时也加大了市政府对于垃圾清理、处理上的投入,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厨余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通过结合美丽幸福村居的建设工作,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回收村(社区)的居民日常厨余,并结合厨余处理机的降解技术,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村(社区)空地和村(居)民屋顶阳台种植蔬果和绿化,积极推动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目前,我市美丽幸福村居已实施的几个村(社区)厨余收集处理项目经过试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厨余收集及处理系统,取得相当的成绩。实践证明不但能大大减少生活垃圾处理的数量和难度、减少碳排放,更能使村(社区)环境得到持久而有效的维护。
  一、厨余垃圾收集和处理现状
  截至目前,东莞市为进一步做好我市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的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资金方案,制定合理的中央财政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补助资金分配计划, 通过坚持“奖先促后,注重实效,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资金分配原则,市政府已同意东实和水投集团分别在麻涌和市区架建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并由市发改、城管和财政部门联合筹建补助资金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资金使用计划及保障措施,在推进我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工作,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在村方面,目前约有10个村(社区)开展厨余收集处理项目工作,包括佛新、龙背岭、兴塘、新基幼儿园、石龙绿化西幼儿园等。其中,建设成效显著的是大朗镇佛新社区项目,由社区牵头、社工推动、志愿者协助、居民参与,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形成“人人齐动手”的良好建设氛围。6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靖波到佛新社区调研厨余回收再利用项目,随后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小梅以及市委常委潘新潮均肯定了佛新社区的厨余收集处理项目。
  该项目2016年3月启动,截至7月底,共有124户佛新居民参与,参与率达到50%。项目共回收厨余垃圾8640公斤并成功转化为有机肥1660公斤,产出有机蔬菜200公斤。项目有机种植实验地总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分布在创意中心楼顶、小区篮球场旁以及厨余处理中心四周。项目产出的有机蔬果赠送给社区老人及厨余回收家庭或通过举办有机蔬果品尝会的形式与社区居民分享。项目资金总投入52.5万元,其中机器设备及场地改造费用27万元,一年运营费用25.5万元。
  二、厨余垃圾收集和处理难题
  曾经,因中国人烹饪方式的多样,食物选材种类的多样性,导致餐厨垃圾在处理和分类上步骤繁复,人工成本昂贵,加上技术上的不成熟,但就以现在佛新社区厨余回收再生项目试点效果来看,技术已经不再是一个难点。
  社区采用的餐厨降解机,设备操作简单,配备自动投料装置,从投料、处理到最后出料,全过程均自动化,无需人看管。配备粉碎功能,可把成分复杂的餐余,如含有骨头、贝壳、大件的果壳、果皮等进行处理。采用好氧微生物处理,不仅能有效处理高油、高酸性餐余垃圾,而且高温微生物发酵处理,节能降耗。仅需12-24小时即可把餐余制成有机肥料,平均减量率90%以上,快速高效。100%制成有机肥,制成的有机肥符合国家NY-525《有机肥料》标准,可用于园林园艺土壤改善,循环利用。纳米除臭过滤,无恶臭、无污水排放,无污染。餐厨降解机机器占地面积小,可放置于餐余产生单位,使餐余在源头得到处理,无需运输到垃圾场,避免运输环节的二次污染,同时杜绝“地沟油”“潲水猪”等食品安全问题。
  除习惯了利用现有垃圾运力,以大型、集中式项目推动,而不适应到点、分散式的运作方式的原因外,很多镇(社区)在资金扶持上又支撑不起额外的购置厨余降解设备及场地配套改造的费用,使得厨余处理在推广上难上加难。
  除了资金资助和补助上的问题外,厨余收集在意识层面也面临较大考验,很多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由于大多数的居民没有受过垃圾分类的指导,没有自觉自愿的将垃圾分类处理。因此,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垃圾分类设备单一的情况下,要求居民在垃圾分类上更加细化的分出厨余垃圾就更显不易了。因此市政府的补贴和政策上支持就尤为重要。
  三、厨余收集和处理的意义
  1、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成本——由于东莞市目前生活垃圾产量的增多(每年以6%的幅度增长),造成了垃圾填埋场供不应求,因此,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厨余废料就近收集,转化为有用的有机肥料和能源,分别用于蔬菜种植及畜牧饲养,将厨余变废为宝。厨余收集和处理不仅从源头上减少排放,让垃圾减量,大大降低垃圾填埋场的高运转、高负荷,而且降低了垃圾运输处理的成本,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保存不周,因含水的厨余垃圾四处泼洒,而对环境带来污染。
  2、从源头上杜绝了垃圾无分类的二次污染——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是前端分类和后端处理,前端分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餐厨垃圾,如不能做到干湿分离,餐厨垃圾混合收运送到焚化炉后,焚烧所产生二噁英的几率会增大,导致空气和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因此,在村(社区)开展厨余收集及处理项目显得十分必要,大大提高垃圾处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从源头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
  3、村(社区)厨余处理的实现是行为规范到价值观念转变的基础——以佛新社区为例,每天将剩饭、剩菜、果皮、茶渣等放到厨余回收桶进行回收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日常习惯,在参与厨余回收过程中,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通过倡导这种绿色环保、有机生活及资源转化的理念,让厨余收集及处理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实现从行为规范到价值观念的转变。
  4、推动绿色生活,营造美丽幸福新村居——厨余收集和处理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是改变了外在的村(社区)环境,但同时也是一种村文化内涵的彻底延伸。宜居、生态、有机的生活态度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是村民和社区民众自我参与村居文化的一种改变,所谓幸福村居,既要在美丽中传承,也要在参与中活化。
  
建    议:
  1、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理监测体系
  企业与政府可以联合运营,对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全面监管,实现对餐厨废弃物处理作业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包括称重地磅、卸料大厅、预处理车间、厌氧消化系统、废物处理排放等重点场所和环节的监控,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相关设备,在各厂内设置监测平台,结合数字城管建设,建立电子台账制度,构建餐厨废弃物处理监测体系,严格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管理。
  2、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镇(社区)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助
  厨余设备的购置可以借鉴佛新社区的市、镇、村三级按4:4:2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较穷的镇、村也可适当调整比例。或以“奖先促后,注重实效,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拨款。
  3、开展收运整治及宣传教育工作。
  为配合餐厨废弃物收运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机制,开展收运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餐厨废弃物行为。同时,市、镇街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制定全面推广的宣传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自觉分类的主动意识。
  


提案者: 郑金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