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首要死因,其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综合症,被誉为“胸痛三剑客”,有着极高的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我国心梗的发生可能会达到2300万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70万人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在这些人当中能够得到再灌注治疗的约5%,在5%当中仅有16.7%在发病3小时以内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梗的治疗在发病3小时之后每延误30min,心肌梗死后1年病死率增加7.5%。心肌梗死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消耗,其院内治疗平均花费在内科住院原因中居首位,预计到2030年,我国曾患心肌梗死患者将达到2300万,这对于政府和个人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强调促进各级医院建立心脑血管病的急救绿色通道,将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政策。
  东莞市有近1000万人,按照每年2.5%的人口发病率,每年至少25万人口的冠心病发病,急性心梗不少于7万例。遗憾的是,东莞目前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病例数不超过2000,这说明大量的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有些病人还没送到医院就去世了?还是有些可能送到基层医院,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疗?或许还有大量的病人没有送入医疗单位?
  “胸痛中心”作为整合所有临床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模式,能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度过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为此,成立东莞市区域联动的“胸痛救治中心”,提高整个城市临床医生对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提高心肌梗死早期救治的能力,促进各家医院的合作和多学科优势整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    议:
  一、整合全市优势资源,构建急救网络体系
  互联网+是当今国内主要城市的急救网络建设的重点,它既关系到每个城市的急救系统的建设,也作为一个投资环境考评的一项设施。建议政府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急救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属地管理、分级协同救治”的原则,实现一个平台、三级联动的服务模式,保证胸痛病人尽早获得成功救治。在服务结构上,建立起综合三甲医院(区域性胸痛中心)——二级医院(胸痛急救网点医院)——社区/镇街医院/专科门诊部位层次的服务体系;在服务范围上,设置合理的区域性胸痛急救网点,缩短急救半径至5-10公里,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针对目前社区和社区医院全部是公立医院的定点医疗,民营医院胸痛网络布点受限的情况,建议东莞市政府取消镇区医院和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只能与公立医院对接的限制,使更多优质胸痛救治医疗资源能为全东莞市人民的健康服务。
  二、联手国际级胸痛中心,提高诊治能力
  胸痛中心作为创新的医疗急救模式,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成熟,成为衡量急性心梗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继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和德国心脏病学会认证体系之后,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成为国际上第三个认证体系。目前,胸痛中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促进和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建议东莞市卫计委大力促进国家级胸痛中心的认定和建设,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国家级胸痛中心联手,促进东莞市急诊救治工作的规范化,监管东莞市各医院120急救车辆的车辆急救设备,提高转运安全,把急诊胸痛的病患及时送到具备救治能力的胸痛中心进行及时救治。
  东莞康华医院已于2015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该中心可以覆盖全东莞32个镇区医院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为全市急救系统开展互联网服务。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东莞胸痛区域性的中心点,充分发挥其管理、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的胸痛救治能力。
  三、重视和加强胸痛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起严格的急救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和准入标准,明确只有获得医师、护士或急救职业证书,并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岗前培训,通过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后,才能从事专业急救工作。在市内选取发展良好的胸痛中心座位培训基地,建立起长效的急救培训机制并定期进行考核,区域性胸痛中心应具备急诊完成各种复杂PCI手术和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大动脉夹层Debakery Ⅰ-Ⅲ型的急诊内、外科手术能力及急性肺栓塞的取栓和溶栓治疗急诊手术能力,以保证急救手术的成功率及医疗质量。不断加强急救医疗救护人员业务的持续提高。此外,还要加强民众的科普教育,加强大众对胸痛知识和胸痛急救知识的了解。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推广
  加大胸痛中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医院购置和搭建胸痛信息网络平台及相关设备,并给予相关的补助,建立全市联动的胸痛救治网络。扩大大众对胸痛诊治技术的宣传推广,配备足够监控全市胸痛高危人群的设备,确保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提案者: 陈旺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