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在当前的医改大环境下,医生价值如何实现,是医改的核心问题。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没有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缺乏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劳动收入,医者难以静心,患者也难以安心”。
医务人员从事的是高风险、高脑力劳动、高精神压力、高度责任感的工作,直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参与者。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群众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需求及期望值日益增高。解决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保持良好的就医环境,是稳定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医务人员的待遇及其面临的问题——医生对自己收入不满意已成为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医师协会日前调查了北京、广东、辽宁、山西、河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地3182名医生,调查数据显示,有91.9%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对当前职业环境,39.5%认为“较差”;24%为“极为恶劣”;仅有7.44%的人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良好”;而认为“极为恶劣”的比例较10年增加了一倍多;44.82%的医师想放弃医师职业,62.4%的医师均不愿意子女报考医学院校,其反映出的当前医师职业忠诚度的严重缺失已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此外,由于大多数人对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水平的“怀疑”和对大医院、专家门诊的“迷信”,舍近求远往大医院跑,结果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也正因为如此,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和有限的医疗资源成为“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根源之一,由此产生的“过度诊断”、“小病大治”等问题更促使医患矛盾频发。
由此可见,当前医务人员面临着问题主要有:一是工资待遇低;二是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三是职业风险高,执业环境差。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公务员等岗位的待遇已得到了逐渐提高,可医务人员的待遇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01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题为“只有提升医务人员待遇,医改才能成功”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医务人员‘有里有面’,医改才能成功”。
建 议:
1、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向公众正确宣传。建议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媒体应深入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实践工作的艰辛,真实地宣传和报道绝大多数好的典型。呼吁社会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卫生工作者,塑造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
2、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建议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将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纳入政府的财政核算,由国家全额支付,建议多考虑医务人员的付出与回报的平衡,保障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让其平均收入至少能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1.5倍到3倍,逐渐向国际水平靠拢。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医生收入待遇保持持续稳步增长,也是廉洁行医的需要。让医生切实受益,才能留住人才,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
3、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医疗执业保险,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规定,超过劳动时间、强度,根据超过额度给予相应补偿。强制带薪休假;不鼓励带病上班,强制体检;严格控制医务人员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上限,强制休息,使其及时补充能量。
4、减轻工作压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医务人员编制,完善医务人员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医院开设娱乐场所、休闲茶吧、心理咨询室等,免费享受定期疗养,增加文艺体育集体活动,使医务人员得到正确及时的帮助,减少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精神上的疲惫。
5、改善医疗职业环境,营造良好的诊疗秩序
建议执法部门加大依法打击无理医闹的力度,营造良好的诊疗秩序。提倡正确的维权意识,支持依法从医理性看待医疗纠纷。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正确地引导和处置医患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增加晋升、进修及学习机会,让医务人员提升自我
在培训晋升方面,针对基层和人才缺乏的岗位,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特色专科诊疗、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在职称晋升中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让医务人员安心充电提升自我。
自我国启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至今,新医改已推行了多年,国家和政府对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呼声不断,但成效一直不明显,真心希望医改能切实推进,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