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种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达标率大幅提高,从2010年的73.4%上升到2016年的87.1%。但目前以臭氧污染为特征的大气复合型污染较严重,形势仍不容乐观,治理难度更大。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颗粒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污染危害巨大。机动车尾气,是臭氧、PM2.5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首要污染源。根据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源解析分析结果,机动车排放在城市本地污染源贡献中,占比达到了20-30%。东莞市PM2.5的来源中,机动车污染占21%,是第二大来源。
尽管我市近年来对机动车大气污染防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黄标车淘汰、规范机动车环保检测、严格新车准入、提升车用成品油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但目前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和激剧的增加量,排放更多的污染物,给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和难度。
为确保我市空气质量如期改善达标,必须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市民出行交通方式,尽早控制机动车规模,全面防控机动车污染。
建 议:
办法:
一、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构建以“公交为主”的交通体系。合理的城市规划、便利的公共交通,能从源头减少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和机动车污染排放,是遏制城市空气污染和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重要的手段。建议我市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合理布局站点,搞好交通换乘枢纽、自行车及步行系统等基础设施,做好镇街之间、区域公共交通设施的对接,逐渐构建起以“公交为主”的交通体系,减少机动车的污染排放。
二、合理控制汽车保有量和增长速度。我市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约20万辆的速度增长,2016年底超过220万辆,另还有大量的外地车在我市行驶。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不仅导致交通堵塞,行驶缓慢,而且急剧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量。与我市近邻的广州、深圳都已采取了机动车限购、限行等政策,建议我市综合考虑道路承载能力和大气污染形势,加强研究,尽早采取措施,合理控制汽车保有量和增长速度,并适当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加大外省和外市车辆,尤其运输车辆,在我市道路行驶的限制和监管力度。
三、改善交通结构,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交通方式。目前我市已建或在建的轨道交通不少,建议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构建公交体系,优化公交路线,优先保证绿色低碳出行,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设施,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增大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的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