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而倡导的行动计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城市的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因此,健康城市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政府决策者把健康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制定相应的健康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必须把健康理念融入各项公共政策,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的有机统一,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我国健康城市试点工作于1994年开展。2007年底,国家确定了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大连市、克拉玛依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十个市(区、镇)为全国第一批建设健康城市试点,揭开了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序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并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健康城市建设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战略。
2016年12月,中共东莞市第十四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东莞的战略目标。健康东莞建设成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东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过去三十年城市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质的变化。此外,东莞先后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健康东莞,成为东莞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特建议编制并实施《健康东莞建设规划纲要》。
建 议:
一 明确健康东莞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1、以人为本。建设健康东莞的目的在人,要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将政府组织与群众自觉结合起来,使广大市民既成为受益者,也成为参与者。
2、整合资源。过去三十年,东莞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就,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效整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宜居城市等创建成果,充分调动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推动的“三力合一”的创建机制,形成建设健康城市的强大合力。
3、广泛宣传。建设健康城市既是政府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要广泛开展宣传,加强引导,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积极参与到健康东莞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建健康城市的氛围,促进全体市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的全面发展。
4、制定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实际提出健康东莞的具体目标和评价指标。
二、全方位推进健康东莞建设
1、改善健康环境
首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以交通、市政、信息、能源、环保、应急、减灾防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中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有效处置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淘汰落后产能,使全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等有明显改善。
再次,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创建成果,落实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和健康设施的建设管理。在现有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绿道以及相关健康场所的基础上,规划并新建一批健康主题公园、景观道路和绿化景点,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渐形成符合城市生态要求的绿地系统,营造安全、舒适、优美、健康、自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培育健康人群
首先,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培养市民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一支社会化、社区化、专业化的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阵地,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其次,继续推进禁烟控烟工作。开展控烟宣传,提供戒烟服务。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做好未成年人吸烟的预防和控制,遏制青少年吸烟上升势头。杜绝各类烟草广告,尽可能实行全市烟草有限销售。
再次,广泛普及健康锻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抓住“场地、组织、活动”三个环节,加快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完善社区健身设施,力争每个市民都喜欢、学会和参与一项体育健身活动。
第四,完善机制。形成公共场馆锻炼为主导,市场化健身为补充的全民健身机制,将城市公共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体育场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全民健身活动资源。
3、营造健康社会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外地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等在内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形成“城乡统筹、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餐饮环节的监管。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测,确保供水水质全面达标。
第三,深化创建工作基础。积极开展“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食堂”创建活动,不断夯实健康东莞的建设基础。通过健康东莞与其他各种创建活动的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四,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健康社区行”、“健康进万家”、“健康进校园”、“健康在身边”等系列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设健康专栏,适时宣传各种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个个享有健康”的良好氛围。
4、促进健康服务
第一,完善相关制度。围绕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针对城市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建设健康城市各项工作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信息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积极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市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第三,进行一步做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疫苗的免疫接种,加强职业病防治,有效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各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
第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三、制定并实施健康东莞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第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建议成立东莞市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镇街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第二,制订方案,分解任务。市政府制订建设健康东莞工作规划和活动方案,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划和方案的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步推进,确保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全市将建设健康城市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之一,对健康促进和干预推行项目化管理,建立项目进度与成效评估、资金核拨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力争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健康城市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途径和机制。
第四,部门联动,规范运行。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将日常工作与建设健康城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合力。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机制,注重工作的规划性和科学性,严格按照目标要求,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定期评估,稳步推进。
第五,完善网络,培养队伍。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和卫生服务的作用,倡导市民关心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努力改变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组建健康城市宣讲团,深入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宣讲,提高市民参与意识。
第六,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广泛开展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工作,把市民的自主、自治、自律与政府的引导、推动、管理有机结合,营造全民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