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交通出行异军突起,呈现出行人数多、客运需求旺盛、小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等特征。随着轨道交通二号线的建成运行,公共交通出行出现一定改进。但就我市目前情况来看,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一)交通出行结构较单一
公路客运占客运量90%以上;公路货运占总货运量70%以上;组团之间交通以小汽车为主要方式;全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15%左右。
(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原公交经营体制由于市场化程度过高,主要依靠民营资本投入,经营分散,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市里对公共交通发展缺乏统筹,导致线网覆盖率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热冷线不均匀、准点率不高、往周边镇街及城乡换乘不便等一系列问题。现东莞市区范围内已建成公交首末站25处,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处,面积小、数量少,远未达到国家公交场站面积要求。而在市区以外的各镇街,公交专用场站更是寥寥无几。另外,各种城市道路资源、管理措施未向公共交通倾斜,公交路权受到挤压。
(三)轨道交通建设和TOD综合开发进程缓慢
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一是建设运营资金缺口大,据对东莞五条线路(城际轨道穗莞深线、佛莞惠线,城市轨道1号线、2号线、3号线)的经济测算,全周期(含建设期与运营期约30年)至2014年动态资金需求达到984.17亿元;2016-2020年,东莞每年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缺口约100亿元。二是TOD实施主体众多,土地统筹难度大,交通接驳、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建设进程缓慢。
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显,但要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便捷,相关部门还须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建 议:
(一)以轨道交通为重点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落实赣深高铁及其两条联络线的规划建设,加快启动中虎龙城际轨道、莞深快轨规划建设,推进与广州2条城市轨道、与深圳7条城市轨道的对接工作;同时推进与广州、深圳衔接路网规划建设。
(二)以方式转变为目标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推进1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2号线南延线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启动重点片区中运量公交(现代有轨电车或BRT)试验线规划建设;分区域统筹常规公交,优化线网,大力推进公交站场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轨道站点TOD规划建设,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三)以低碳出行为导向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在空间规划方面,强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设完整社区,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在基础设施方面,推进绿道升级,完善城市道路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加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公交站场慢行交通接驳;完善人行过街设施、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行车停车场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四)交通管理机构改革。参照广州、深圳做法,将涉及交通的建设、运营、管理职能整合成立“大交委”,统筹交通管理。关于交通规划职能的划分有两种模式,一是由规划局和“大交委”共同承担,规划局负责统筹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及其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职能(包括综合交通规划、轨道线网规划、道路网规划、公交站场布局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等),“大交委”负责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二是由“大交委”负责统筹全部交通规划相关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