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是东莞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东莞市因城市发展提速而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大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积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构建东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东莞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东莞公共卫生的服务现状
(一)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5万人,排全省第3位;医院102个,排第3位,其中三甲医院8个,排第4位;床位2.7万张,排第5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45个,社区卫生机构398所,覆盖率达10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3个;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24万台。
(二)医疗服务总量增长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总人口1315万多人,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达625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21%,其中社区首诊增加108%;入院人数达88.5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29%,其中社会办医院增加60%。
(三)居民健康水平较高。2015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8.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为4.29/10万、2.3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
(四)医药卫生改革有亮点。率先建立起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行平价药包;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医养结合工作被选定为国家级试点;二级管理以上医院全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
(五)医疗服务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推行医疗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出台我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成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构,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实施违法违规执业医疗机构“黑名单”公示、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制度,加大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力度
二、东莞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卫生计生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东莞部分医疗卫生资源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排第10位、第8位、第16位,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仅2.62人,全省倒数第二,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9人。公共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人才短缺,是当前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面最大的短板。对照“卫生强省”指标,我市分别还有9300 名执业(助理)医师、1.17万名注册护士、6600名公共卫生人员和1500名全科医生的引智缺口。全省105个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项目中,我市只占其中4个,在广东省医学会担任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的我市专家只有6名,没有人员担任主任委员;执业医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者3596人,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8%(全省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占比17.5%)。人才流失趋势加大,仅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卫生人才就流失175人,其中包括31名高级职称人员,新招录74人,只有12名具有高级职称。
(二)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市三分之一的医疗机构集中在中心组团,一半的三甲医院在东城、南城。从功能定位来看,国家重点专科少,专科医院不足;独立的医学检验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及医养结合机构都还是空白。从床位配置来看,大型综合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一床难求,而社区病床、医养结合病床还是空白。从诊疗服务构成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仅占41.7%,8个三甲医院用占全市0.34%的医疗机构数提供了占全市18.6%的门(急)诊服务。儿科、产科、精神科专科医生都有结构性的缺口,尤其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和其他专科的床位不足,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较为突出。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享受的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
(三) 养老机构结构性的缺口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长,老年人“医疗、养老、护理”的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我市现有户籍人口约191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万,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4.9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将持续增长,非户籍常住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随子女常住我市的老人。近年全市的养老服务业虽有长足发展,但大部分养老机构都侧重于集中供养生活照料,能为患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还是较为空白。
建 议:
(一)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全面需求调研。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完成,对东莞人口结构、疾病进行摸底与分析,精准了解不同群体的分布及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结合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对今后5-10年的人口结构及各群体在医疗卫生计生方面的具体需求进行预测。在调研需求结果基础上,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供给措施。
(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设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在第一人民医院和谢岗医院经验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模式;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选取部分医院探索发展为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探索出一条合适东莞特色、发展的医养结合道路;鼓励社会力量以众创、众筹等方式开办名医工作室、医生集团、护士集团,为医护人员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更好的执业平台,满足市民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三)构建集成、互通、共享的卫生计生服务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要依托智慧东莞和智慧医疗项目,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一中心三平台”(全市卫生计生数据中心,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医生联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