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但据专家预测,短期内将引起出生人口大幅增长,此次全国共有9100万对夫妇符合全面两孩政策,届时全国出生人口每年将增加1000万,加上现有的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左右,预计生育最高年份将出生2000万人,出生总人口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据调查,目前,东莞共有68.5万个家庭符合二孩政策。
对于可能引发的出生高潮,将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一定的压力。建设和谐社会就要解决教育、医疗等关乎民众切实利益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的问题,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生育高峰的出现,势必会导致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目前,幼儿园入园压力已经显现,随之不久的将来小学、中学的教育压力也跟着而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李天顺副司长曾用数据表明,面对越来越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强资源供给是关键,基于对学前教育资源增量的需求是刚性的,为此必须主动应对学龄前儿童入学高峰,积极推进城镇幼儿园、学校的建设,切实加强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有效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新建小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难等问题。校舍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在各级政府的部署下可在规划期内完成,但教师的选聘和培训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教育部门要针对人口出生率的波动,及时调整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质量,储备师资。
在医疗领域,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显示出产科、儿科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儿科医疗资源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每年逐渐叠加的出生人口增加,产科、儿科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突显,医疗机构承担着政策调整传递来的压力。此外,二孩政策开放后,40岁以上高龄产妇增多,属高危妊娠,孕期发生妊娠高血压症、妊娠期糖尿病的机率增加,影响母胎生命安危;高龄产妇易发生产程延长或者难产,对产科是严峻的考验。
建 议:
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规范我市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明确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教育、房管、财政、安监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幼儿园建设能适应未来的人口增长的要求。
二、针对老旧城区人口基数特别大,及时对幼儿园进行改扩建,创新思路,利用闲置会所改建等,满足学龄前教育的需求。
三、通盘考虑各镇、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调整学校布局,加快新学校建设;教师的安排和分配,实现区域内教师的有计划流动,调请富余地区教师到师资欠缺地区“解困”等措施;建立以各区为单位的教师后备库,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需要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
四、放开社会招聘师资,让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条件的户籍人员,符合相关学历规定的社会人员报考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岗位,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五、调动市场力量,发动民间力量,发展民办教育、民营医院等,调整产业机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六、建立符合儿科医疗服务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理顺儿科医疗技术劳务价格,使儿科医疗服务的劳动力价值得到适宜补偿,增强儿科吸引力,调动儿科医生从业的积极性。
七、调整医疗报销比例,引导产妇到基层、民办医院生产,合理分流。
八、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公共卫生补助或享受社保待遇,加强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能力,做好出生缺陷的一、二级预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