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带动性、关联性、综合性极强的朝阳产业。对于城市来说,旅游是彰显硬实力、提升软实力,擦亮城市名片的重要行业;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是放松自我、调节生活、增长见闻、拥抱自然、陶冶性情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来说,旅游是提供服务、发掘商机、增收致富的难得机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莞旅游发展,广泛调研,出台系列规划和扶持政策,如《东莞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2015-2030)》、《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东府办〔2015〕21号)等,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着力打造“十大游”,积极招商引资,并于2015年11月由麻涌镇政府与云南城投集团签订协议,以华阳湖为依托,打造岭南水乡文化旅游景区项目,我市旅游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2015年已有1257年的历史,旅游资源门类较为丰富全面。但由近三年旅游行业相关数据来看,东莞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逐年下降,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数量增速逐年放缓,2014年东莞的入境数量甚至出现负增长,国内游客数量增幅排名珠三角城市倒数第一,星级酒店数量减少,客房出租率偏低,旅游发展的劣势和疲态渐现,总结起来,主要是一个“散”字:
一、“形散”。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散”。旅游资源集中优势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挖掘力度不够,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带动,缺少有效统筹规划,没有对各景点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效串连,规格上主次不明显,景点间独立分割,主题上历史、文化、生态等项目题材不突出,难以形成立体的旅游格局。再者,虽然东莞有17家A级景区,但是没有5A级景区,旅游资源多是一般性旅游资源,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有较高的同质性,竞争优势、市场关注度不高。
(二)“业态散”。我市旅游项目质量不高,接待能力较差,配套不到位。旅游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不同景点项目之间缺乏合作,整体整合竞争力不高。一是酒店整体素质不高,以商务酒店为主,度假型、主题型酒店较少,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酒店分布不均,部分经济较落后但旅游资源密集的片区住宿设施发展较为滞后;二是餐饮水平不高,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缺少系统化布局,对各镇街美食品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不足,酒店餐饮业也没有充分体现本地美食特色;三是购物商场同质化严重,销售品牌单一局限,没有专设销售东莞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区域。四是景区管理较松散,服务不完善,缺少提供咨询、服务、讲解的工作人员,个别景点周边缺乏餐饮、休闲、公共交通设施。
二、“神散”。主要表现在:
(一)东莞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资源整合不够,无法突出东莞文化特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不足,宣传不够,甚至不少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对本地景点知之甚少。
(二)环境保护不够,难以形成立体的良好的旅游形象。从全市角度来说,我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表现为:江河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较差、土壤污染较为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不仅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0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从景点角度来看,古村落建筑保护不够,环境条件一般,比如万江下坝坊的古建筑肆意加建扩建,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又如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没有规范管理,不少古建筑被出租给外地人居住,环境恶劣,污染严重,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
三、“工作格局散”。主要表现在:
(一)镇街发展不平衡,镇街发展旅游缺乏合理定位,存在各镇单打独斗与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部门联动不平衡,各自为政,在规划、投资建设、运作宣传推广方面缺乏有力统筹;
(三)政企发展热情不平衡,出现“政府热、企业冷”,政府近年来对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我市缺少发展良好的龙头企业,如东莞的旅行社以中小企业为主,品牌宣传缺意识、品牌策划缺创意、品牌营销缺手段,有待转型升级,改善服务,树立品牌;
(四)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平衡。我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发达,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过于被动,产业关联度低,在农业旅、工业旅等方面较为滞后,如工业游仍停留在工业带动商务旅游上,工业旅游商品和购物场所开发不足。
建 议:
一、提高对旅游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旅游是人们一种体验性、观感性活动,可以带动城市形象、环境、品质、文化、精神的传播,促进企业整体对外交流,聚集智力资源。同时,对于一座城市,加强旅游设施、休闲服务等城市公共产品建设,对于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幸福感、归属感、凝聚感十分重要。特别是东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认识到,发展旅游,引导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东莞打造成为中国样板式的工业旅游和商务休闲旅游目的地,对于提高东莞与周边甚至国内外城市的竞争力非常必要。而旅游发展并非旅游部门一家之事,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决定于其环境、文化等,必须从全市层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开发,建议加快研究建立类似“全市旅游发展联席会议”的议事协调机构,联动国土、规划、文化、宣传、商务、环保、交通、住建等各部门,打破镇街的行政壁垒,找准各镇街的旅游发展定位,统筹全市旅游发展。
二、加强规划政策落实,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发展优质景区。一是精心策划大型主题旅游项目的规划、引资和建设工作,按照5A的标准提升虎门鸦片战争遗址等重点历史文化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打造龙头项目,以带动人流物流;二是合理规划旅游线路,科学细分市场,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景区知名度,建设片区精品旅游板块。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切实落实扶持发展的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做好旅游项目规模化、标准化,提升旅游项目质量。四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深莞惠区域旅游品牌,组织区域旅游联盟,开展跨市、跨省、跨国旅游产品合作及推介。
三、多平台宣传营销城市旅游形象。加强旅游策划、包装、宣传、推广,将东莞优秀旅游资源和项目推向全省、全国、世界。结合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鼓励旅游企业改变经营管理理念、投入资源的方式、组织形式和盈利方式,利用“互联网+”,强化与大型专业网站的合作,编制个性化的旅游攻略、游记散文、体验分享等,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行程规划、服务预定,线上宣传营销,线下旅游体验。参考中山市的宣传推介方式,与电视台合作策划东莞旅游主题宣传系列片,以“十大游”为主题,推介旅游产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吸引本地市民、省内城市的游客来莞旅游。邀请媒体组织粉丝团、读者团、观众团以及“网络大V”游东莞,充分利用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会展平台,推广东莞旅游形象。
四、发掘旅游产品附加值。在“食”方面,深挖各镇街特色美食,培育和推介镇街美食品牌,提升酒店餐饮服务,充分体现本地美食特色。在“住”方面,发展景区配套主题酒店,培育特色住宿,包括有自助功能的乡村客栈(可体验民风民俗)、青年旅馆(吸引年轻游客)、汽车旅馆(方便自驾游客休息)、郊野别墅式酒店、生态庄园式酒店(高端休闲游客)。在“行”方面,调整重要景区和集散枢纽间的公交线路、旅游专线,完善城市交通和景区旅游标识;推动东莞自驾车旅游,整合现有旅游汽车公司,培育若干规模化经营的汽车租赁企业,促进汽车租赁企业跨区域发展,在车站、高铁站、火车站等地设置汽车租赁服务,便于在散客到莞后可以自助出行;发展多样化旅游交通产品,建设虎门港、长安新区邮轮游艇基地,开辟由东莞至广州、深圳、珠海、港澳台等地的航线。在“购”方面,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东莞制造业优势,提供价美质优的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如结合“篮球城市”的城市形象,设计推广篮球主体的动漫形象、纪念品;合理定位各大商场和核心街区,避免品牌、商品同质化,如提升西正路名品金饰街、振华路传统商业界、华南Mall、万达商业广场的环境和设施,提高可游性和可买性;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鼓励服装纺织、电子产品、五金家具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五、环境保护、旅游安全并重发展。环保和安全是旅游的两个底线。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亮点在于其环境。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全市环境保护,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如水乡的建设开发,必须高度重视江河水质、土壤质量,结合产业升级发展,合理规划和搬迁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整治污染,保护环境。旅游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安全,一是注重对旅游中介、景区、租车公司、汽车运营企业的安全监管,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注意对老旧建筑的安全性检测,排查危房,严禁老旧建筑违建、扩建。针对华阳湖景区,应加强与海事等部门的协调,注意游船安全;二是注重各类场所的消防安全,在建设时使用环保、安全的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消防验收,并定期检验消防设备、消防通道和指示的状态;三是注重交通安全,加强路面巡查和交通疏导,排查城市交通黑点、死角;四是注重大型聚集活动的安全问题,因地制宜、因势而动,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落实,确保聚集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