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进行,近年,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对于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言,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公众仍然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另一方面医院和医务人员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造成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仍然是政府投入不足,医院的分工和布局不合理,各级医院提供的服务未能差异化,大医院的职能未充分发挥,各级医院仍然盲目扩张,自谋出路。面对经过充分市场化考验的医院,政府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试图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造成医院在执行这些命令时阳奉阴违,各出奇招,真正落实到患者的各种优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东莞作为正在试点的医改城市,其实是有条件和实力从顶层设计上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
建    议:
  放弃传统按所有制区分的观念,把公益性医院和自负盈亏的医院分开来办。把一部分规模不大的镇区一二级医院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医院,让人民群众在各自的镇区能够廉价甚至免费地解决绝大部分看病问题。如此,一方面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这类医院长期以来经营困难,病员不足的窘境。
      作为上述政策的配套措施,立即叫停镇级医院扩张升级,减少对现有的三级医院的医保投入。除了指令性的限价之外,放开对三级医院的各种经营上的限制。比如药品加成,社保报销比例等等,让大医院自行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充分发展高精医疗技术,专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培养医疗人才的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看大病、做大手术和治疗疑难危重症的需求。
  通过这样的分类管理,把选择权交给患者自己,花很少的钱看常见病,或花大价钱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的目的。
  可行性:根据卫生主管部门的说法,目前镇级医院的经营状况是1/3盈利,1/3亏损,1/3持平。因此,如果政府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不需要新增太多的政府投入。同时,让医保政策向基层倾斜,提高在公益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病人在这类医院就诊的花费门诊支付20%以下,住院支付10%以下是可能的。这个比例已经相当于目前仍未进行社保改革的公费医疗的报销比例。
    至于如何解决大医院就诊高额费用的问题,可以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解决。比如,政府严格监管,限制大医院的盈利比率;大医院可以通过良好的信誉,争取社会捐赠;创办政府指导的商业医疗保险,让有条件的人支付较高的保费,以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医改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好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政府财力还不能涵盖所有的公立医院的情况下,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是可行的出路。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