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出生人口总量在168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47万人。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全国共有185万对单独夫妻申请了再生育,占全国1100万对符合政策夫妻的16.8%。这个数据远低于此前估算的年出生人口增加200万左右,年出生人口会持续增加到1700万,甚至1800万。但国家卫计委及部分专家否认单独两孩遇冷,认为其真正效果要等到2015年才能显现出来。但令人意外的是,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比上年减少32万人。这一数据,令人大跌眼镜,2015年的出生人口数据不升反降,这一反常情况表明“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已经确定无疑,这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实中不吸取教训,做好配套鼓励措施的话,也极有可能遇冷。
  目前的婚育主体是80后、90后。这些人群,无论是婚育观念,还是婚育机会成本以及孩子养育成本都与父辈们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各研究机构的调研,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专家预测2025年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中国人口正在遭遇一个巨大的危机,提高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生育行为受经济收入、抚育成本、住房、教育、就业、健康、年龄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单独二孩政策”之所以遇冷,从政府方面来说,公办幼儿园、妇幼产科医院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落后脱节,避免妇女就业歧视方面的政策有待严格落实执行,计生部门观念还有待转变;从家庭方面来讲,生不起,养不起,4-2-1家庭,负担太重,从怀孕到幼儿教育,开支庞大,中国的户籍管理造成很多家庭无法享受免费的小学中学教育,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问题。

建    议:
  1、政府全面提供免费婚前、孕前和生育健康检查。目前东莞市只对参加社保满1年以上的妇女提供免费孕检和生产住院报销,而且必须在所在社区计生办申请后才能享受,而且社保局对这方面的政策宣传也不够,造成很多人不知情,多出了不少费用。为了提高生育率,建议不分户籍和是否参加社保,只要在东莞固定居住3个月以上的妇女都能享受免费的婚前、孕前、生育健康检查和新生儿出生医疗免费,目前妇女生产费用是孕妇和新生儿分开计算,孕妇可以报销,新生儿则需要个人全额负担,建议新生儿的医疗费用归并到孕妇的医疗费用当中一起报销,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降低家庭生育医疗成本。
  2、政府需要加大对妇幼产科医院的投入,扩建和新建新的妇幼医院,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加大对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强化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切实解决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和服务能力短缺问题,确保母婴安全;另外还要关注高龄产妇的生育风险,因为符合二胎政策的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
  3、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办教育,增加学位供给,合理配置托儿所、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人口需求,改革户籍管理,不分户籍,让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适当条件下推行幼儿和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目前东莞针对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采取积分制分配公办学位,由于学位有限,很难申请到,只能读费用高昂的私立学校,外来农民工本来经济条件就差,这样就更加雪上加霜,造成农民工家庭学生负担过重,严重降低了生二胎的积极性。另外目前幼儿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基本都是收费的,尤其是幼儿教育,甚至比读大学的费用还高。
  4、政府要给企业减负,切实保障女性公平就业,防止歧视。只有与企业利益挂钩,才能消除女性就业歧视,这种挂钩不是简单给所有企业发补贴或减税,而是精准操作,把女职工的产假与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或减税直接挂钩,即企业只有依法保障女员工休产假才有补贴。当企业不再忧虑“产假成本”,自然就不会歧视女性了。
  5、政府要修改法律,调整完善并落实执行生育产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防止就业歧视。对符合政策的生育家庭进行扶助,尤其是特殊困难的生育家庭,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提案者: 梁日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