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接收社会老人的养老院有34家,其中1家市属公办养老院,31家为镇属公办养老院,2家民营养老院。34家养老院共有2994张养老床位, 2015年10月入住老人数为1724人,入住率为58%。入住的老人中,有609人为五保老人,不收取费用,其余1115人为自费。
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27万人,按3%机构养老的标准,应配备8100张养老床位,实际只有不到3000张,而即使这样,还有42%的空置率。
高空置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观念问题(守在自己房子终老、到养老院是子女不孝);2、养老院收费高;3、养老院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认为观念问题不是问题,若老人自己有能力选择不入住养老院,不应鼓励他入住。问题是老人没能力居家(社区)养老又住不起养老院或者老人想住养老院但又找不到好的。
几年前护工工资低,在有房子的情况下,老人居家养老费用不大,现在随着护工人手短缺工资暴涨,老人少子化又逐渐普遍,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难以支撑费用的不断增长,如果政府能分摊一部分养老院费用,这些老人就可以选择养老院养老渡过难关。
部分镇属公办养老院只接收五保老人,不接收自费老人;有部分镇属公办养老院依靠政府拨款,没有经营压力,没有改善经营的动力;民营养老院则由于市场容量及成本问题,难以提供性价比高的养老服务。这些原因造成想住养老院的老人又找不到好的养老院。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发展,东莞未来对养老院、优质养老院的需求将会很大,就如现在的广州、深圳,养老院一床难求。因此我们应该在养老院数量不多、各方利益团体矛盾不多的情况下,未雨绸缪,尽快部署好机构养老体系的改革并实施,以满足未来需要。
建 议:
我市机构养老体系的改革以“市场运作,政府托底”为目标,争取成为全国机构养老改革试点,成为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重点改革突破。
一、市场运作,改革公办养老院
实施供给侧改革,将公办养老院以市场价出租转为民营(包括社会组织),可优先考虑现有管理层承包。由于养老服务需求随时间变化较大,建议出租年限不应太长。以后政府不再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只对机构养老服务进行监督。机构养老服务全部由民营提供,实行市场运作。
二、政府托底,推行养老券
改变以往政府直接兴办养老院接收五保老人的做法,政府发放养老券给五保老人,五保老人凭养老券入住养老院,养老院则凭收到的养老券到政府取得相应财政拨款。同时,政府在保证财力足以支付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养老券的发放范围,可以对不同困难程度的老人,给予不同金额的养老券。基于托底的定位,不建议发放普惠式的养老券。老人可以持养老券入住我市任意一家养老院,若养老券不足以支付相关费用,老人自费解决不足部分。政府对民办养老院的支持从直接改为间接,不再直接补贴民办养老院,而是通过养老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