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市作为珠三角地区著名的国际制造业名城,大量普通工人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普通工人依然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我市目前的招工用工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普通工人流失严重、渐趋短缺,导致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政府只有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力度,尽最大努力留住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巩固我市加工制造企业的重要基础,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子女读书难问题。因为企业普工子女读书问题已成为广大务工者日益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去留。主要表现为:
一、我市企业招聘普工的优势渐趋不明显。我市企业用工情况不容乐观,不但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等强而有力的区域竞争,而且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务工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许多务工者家乡企业给的工资也达到三四千元,与我市的普工收入差别已经不大。而且务工者可以兼顾子女读书、照顾老人等问题,使得务工者留在家乡的意愿不断增强。而且内地企业综合成本相对较低,我市部分大型企业为了生存也开始逐渐向内地迁移,这又使得我市企业陷入普通工人加速流失、没有吸引力的恶性循环。如果我市如果能够积极解决普通工人子女读书难问题,就能够增强普通工人的归属感,提高企业招工用工的吸引力,更能体现政府的人文主义关怀,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使东莞继续成为广大务工者安居乐业的首选之地。
二、我市入户政策对广大普工而言难度较高。2014年4月份,市政府出台了一个管理办法和两个实施细则,将我市人才入户分为“积分制人才入户”和“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两大类。2015年,又出台了《东莞市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实施细则》。纵观这几个细则,“条件准入类”从专业、技能、学历等方面提出了10大类准入条件,“企业自评类”主要针对企业从事技术岗位或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人员,都不是很适用于广大普工,仍然将许多工龄长、收入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普工拒之门外。事实上,一些工作了四五年的普工,工作熟练程度和收入已经抵得上技工了。以本人经营的永嘉盛针织厂为例,一个工作普通工人的月薪接近5000元,最高的已接近7000元,且不含购买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费用,比一般的技工还高,甚至比一些企业录用的大学毕业生还高。但由于这些普工学历不高或没有取得相关机构认可的证书,便得不到入户的机会,也无法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入学的优惠政策。
建 议:
一、突出重点扶持企业,加大入学政策优惠。由于我市目前学位资源比较紧张,不可能一刀切地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建议对那些经济效益好、生产规模大、税收贡献多、信用程度高的重点企业,应将它们列为主要扶持和服务对象,在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能够完成相关任务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入学指标作为奖励,用以缓解企业普工子女读书难问题,从而提升重点企业的吸引力,维持重点企业和熟练普工队伍稳定,使之继续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继续优化企业人员入户入学政策。结合我市现行入户政策的管理办法,探索出台针对广大普工入户的实施细则。可考虑先那些重点制造业、高新技术业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推行,进一步下放企业自评考核权限,对工作年限、收入、技能熟练程度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指标进行审核,不断完善相关的评定、审核和监督机制,确保优秀普工人员可以顺利入户入学。
三、继续挖掘和整合公、民办学校资源。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办学潜力,通过插班就读、独立编班等方式,鼓励公办学校招收普工人员子女读书,并对学杂费进行减免优惠;同时,不断改善民办学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民办学校,通过政府引导、设立助学金等方式,为广大普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低廉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