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向外辐射,新建的道路数量增长较快,道路命名的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

  我市在2005年已出台文件《东莞市地名规划(方案)指导思想和原则》和《东莞市市区道路命名方案》等文件。文件要求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和依据、以构筑本市科学的地名网络为目标、以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整体性、层次化、系列化等原则,明确提出我市道路命名的具体方案。

  其中,文件指出东莞是历史名城,城市地名应与之相适应,通过规划,反映城市的人文资源优势,体现城市个性。如石碣镇的崇焕大道,就充分利用历史名人袁崇焕的资源优势,在反映地方文化,考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方面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命名例子。但在我市新城市中心区建设过程中,一些新建的道路由于各方原因,至目前仍未有合适的名字相配合,如在南城篁村地区的道路,以“规划一路”“规划二路”等命名,显得仓促,缺乏文化底蕴。该地曾在1988年曾发现督镇西北边陲的明代重臣罗亨信的夫妇合葬墓。罗亨信在我市历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其事迹被收录到《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当中。如该地段道路能以“罗亨信路”等名称命名,注入我市历史文化元素,就能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积淀,保持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又如南城三元里麻地岭是元代中日友好大臣李春叟的墓地所在地方,该地路段亦可考虑以“李春叟路”等名称命名,以弘扬历史名人精神,传承历史文化。

  东莞素有岭南文明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之称,涌现出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历史名人。在道路的命名上注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能更好地体现我市城市发展的特点,更好地继承东莞的历史人文文化。

  办 法:

  一、在遵循东莞市地名规划(方案)指导思想和原则下,聘请相关专家,在道路命名时征求更多的专家学者意见并予初步命名;通过网上、报纸等多渠道途径,公开征集市民的意见。

  二、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将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因素加入到道路命名的考虑范围当中;根据人文资源的优势,考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并结合道路功能与使用情况进行命名,体现道路特征与文化内涵相结合。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