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莞棋类发展的现状
东莞有着悠久的象棋文化和活跃的民间市场。曾诞生了新中国首位象棋全国冠军杨官璘的凤岗镇,就利用名人效应,借助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举办由国内外棋手共同参与的“杨官璘”杯象棋赛,并通过兴建象棋馆、举办全民参与的群众象棋“马拉松”比赛等,于2009年8月,荣获中国象棋协会授予的全国第一个“象棋之乡”的荣誉称号。石龙镇的黄家山小学,具有良好的中国棋类文化的氛围,在市、镇棋类比赛中频频获奖,被市棋类协会授予“东莞市小学棋类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基地”,为传承石龙棋艺文化,该校特别将中国象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东莞每年均举办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的青少年锦标赛,各类比赛为东莞培养棋类后备人材,发扬光大棋类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间接推动了棋类运动社会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棋类运动在东莞的成长空间。东莞棋类比赛气氛越来越浓,尤其是低龄棋手们越来越爱参加比赛,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棋类对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好处,学习中国象棋的孩子正在逐年增多。
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01年2月即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教育、体育部门应结合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棋”活动。在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也下发文件,在学校提倡“三棋”进校园。但从实行情况看,该类通知在东莞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东莞城区及绝大多数镇街均未在学校大力开展棋类活动,更勿论课程的开设了。
棋类运动的生存、发展和提高,需要以普及为基础。作为棋类活动最活跃的群体——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对棋类爱好的兴趣与基础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家庭父母传授熏陶,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各种棋类活动给予他们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力。但“三棋”在东莞青少年群体中发展的同时,令人尴尬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缺位,对棋类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实为一大憾事。如何振兴东莞棋类项目在中国棋坛的地位?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应共同思考解决的课题,如何加强协调,积极做好棋类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工作,重振东莞在中国棋坛的昔日雄风。
二、“三棋进校园”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或患抑郁症的事件时有所闻,究其根源,部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弱难咎其责。而棋类项目中博弈胜负的体验,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先天的优势。经常下棋的学生,在面对考试竞赛和遭遇挫折时,其心理状态的表现比较稳定,这跟平时在学棋过程中形成的胜不骄、败不馁,认真对待每一盘棋的良好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据调研,目前在小学教育阶段,存在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分心,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这种状态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常见。专注力是学生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实验证明,通过学棋,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专注力,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学习,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通过下棋训练,也使小学生的左右脑平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棋道情操,锻炼智能、体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棋类运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心理承受力、提升专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抵制不良网络游戏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受益终生。
办 法:
一、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扶持政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充分认识棋类运动对开发青少年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支持和加强对学校开展棋类活动的业务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棋类专业培训,组织校际间学生的棋类学习、比赛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棋类问题活动。
二、增设棋类教师、编撰适宜教材是当务之急
根据科学数据可知,棋类学习的最佳年龄段约为八岁前。这一年龄正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段。在这一年龄,学生的学业负担尚较轻,不影响其正常的升学教育,正是学习棋类课程的最好时光。目前,东莞中小学普遍缺乏懂棋理的教师人才,适合学生入门学习的教材亦非常匮乏。因此,“三棋”活动进校园,教师与教材是重中之重。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力促棋类运动尽快落地校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