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公安部启用了“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信息系统”和“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 根据公安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通过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已经成功帮助3555名多年前被拐儿童找到了他们的亲生父母。虽然这对破获婴幼儿拐卖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DNA信息通常是在儿童失踪后才对家人进行采集,还无法有力防范婴幼儿拐卖案件的发生。由于存在买方需求、卖方贫困、犯罪分子谋取暴利等原因,拐卖儿童犯罪至今仍然屡打不绝。 在我市推行新生儿入户采集DNA,其可行性如下:
1、现行户籍制度为系统比对DNA信息奠定了前提条件
收买儿童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传宗接代”,最终也希望小孩长大成人成材。按照我国的户籍制度,没有户口,入学、就业、结婚甚至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因此,买方势必会给收买儿童申报户口,此时通过系统的自动比对,公安机关就能无一遗漏地了解该入户儿童是否存在被拐卖情况,还能及时控制收买人。
2、向新生儿父母推行采集政策阻力很小
在人类众多情感中,最让人撕心裂肺的,莫过于骨肉分离。采集新生儿的DNA信息,将大大消除年轻父母对小孩被拐卖的担忧,所以目前绝大多数新生儿父母不但不反对采集,反而是迫切要求和呼吁开展采集工作。因此,在新生儿入户时一并采集DNA信息,基本不存在来自新生儿父母的阻力。
3、现行技术足以支持采集DNA信息工作
分散了多年后,时间能改变一个被拐孩子的体貌特征和声音,但是他/她的DNA信息却永远改变不了。采集DNA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通过口腔黏膜细胞提取DNA信息的方式,是目前类似技术中最简单且无痛无创的一种方法,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同时,该方法在取样时也非常简单,被采集人甚至可自行完成,采集好的口腔细胞样本也无需特殊的保存方式。相关数据显示,每例费用的市场价仅为几十元,如果批量采集,费用还将降低,而且目前全国大多数设区市公安机关都有类似设备和机构,因此,现行技术足以支持新生儿DNA信息的采集工作。
4、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而言,事后弥补成本远远高于事前采集预防成本
一旦发生儿童拐卖事件,受害家庭从此踏上遥遥无期的寻子路,倾家荡产、伤痛欲绝;对于社会而言,公众安全感明显下降;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有些拐卖儿童案件发生在很多年前,涉案孩子已经长大,对自己被拐的经历一无所知,而且体貌特征和个人信息发生改变,给警方破案解救带来很大困难,还可能助长犯罪分子侥幸心理和嚣张气焰。因此,事后家庭、社会、公安机关的弥补成本远远高于前期投入采集的预防成本。
正如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的通知所述,要特别重视收集、被拐卖儿童的DNA鉴定结论等客观性证据;取证工作应当及时,防止时过境迁,难以弥补。
办 法:
为此,强烈建议在我市推行新生儿入户采集DNA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