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雷电、泥石流等都不同程度吞噬着人类的生命,数目触目惊心,如2014年5月21日至24日广东连日暴雨,广州、肇庆、清远等市遭受洪涝灾害,洪水造成13人死亡,4人失踪;2014年7月21日云南德宏发生泥石流导致3死19失踪。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受灾的大部分都是农民、老人、学生、外来工等弱势群体,如2014年7月21日惠州雷电击死4人均是农民。据近年来东莞重大自然灾害伤亡人员统计,如2008年的“6·13”、“6·25”两场洪涝灾害共造成8人死亡1人失踪,其中2名是中学生,2013年 “3·20”超强龙卷、冰雹灾害,共造成9人死亡(全部都是外来工),272人受伤(大部分也是外来工),2014年“3·30”、 “5·11”大暴雨致3人死亡,3人失踪(4个外来工,1个学生,1个老人),近五年东莞的雷电共击死4人(2人为农民,1个外来工)。这些伤亡人员大部分为外来工、老人、学生等弱势群体,由于这类群体普遍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各种灾害的防范意识以及逃生技能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掌握不多,加上获得各种防灾抗灾信息资源不足,导致安全意识淡薄、防灾抗灾能力弱,因此强化这类弱势人群防灾抗灾能力,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安与稳定。

  办 法:

  1、政府高度重视,把弱势群体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由于弱势群体人员的流动性大,数量多,分布散,难以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弱势群体人员安全纳入政府规范管理,通过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如公安、民政、劳动、工商、城管、教育等部门对弱势群体安全管理职责,并落实到街道、居(村)委等基层组织和中、小企业等部门,完善安全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为弱势群体的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提供有力安全保障。如2013年 “3·20”超强龙卷、冰雹灾害致灾原因是由于强风吹袭的沙田、厚街、大岭等地的家私工厂,厂房简易轻型、抵抗强风能力弱,安全保障措施不力导致灾害。

  2、成立社区科普基地,健全科普教育长效机制:因弱势群体普遍工作、居住在街道、居(村)基层和中、小企业,获取各类科普知识的渠道、信息资源少,加上自身的防灾意识落薄弱,觉悟性、主动性不够,因此科普宣传工作的普及率要深入到最低层,如居(村)、小企业、个体等,并且要落实科普教育的常态化、重点化、及针对性的教育,实现科普知识普及到家、到户、到人,避免再有如在暴雨洪水中掉落下水道、触电等死亡事故发生。普及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应列入当前科普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及防灾抗灾能力为当务之急。

  3、建立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保障能力:因弱势群体自身的经济、家庭环境条件较弱,一旦受灾,往往给家庭生活带来重大的困难或灭顶之灾。为提高他们的保障能力,建议建立救助基金和保险保障机制,为他们采取优惠政策投保意外保险,较好地解决这些弱势群体人员因灾发生后引起的生活困难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提案者: 魏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