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市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常规公交网络则由公交快线、普线、专线构成,包括核心城区公交和跨镇公交。按照“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推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运营和管理模式改革,将有效提升我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
我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将建成4条市域骨干线路,总里程达218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形成覆盖中心城区及相关镇街并与主要交通枢纽有机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在建的轨道交通2号线首期工程计划于2015年底通车试运行,轨道交通1号线也正在抓紧推进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而目前,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常规公交为主,市区共有公交线路88条,其中71条由城巴公司经营,其余17条由小巴公司经营。城巴公司共拥有车辆850台,主要服务市区内部。小巴线路分布较散,主要解决部分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偏远社区的居民出行需求。跨镇公交共有126条线路,运营公司共有8 家。但东莞公交行业存在营运主体小散弱、企业经营困难、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经营主体分散、运力和运量失衡、跨镇公交与镇内公交恶性竞争、车辆状况差、服务质量欠佳等。究其原因,最核心的是管理体制问题,公交分散运营、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规模化经营,导致服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
城市轨道建成后,按目前的管理格局,城市轨道与常规公交仍将采取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这势必会加剧城市轨道与常规公交、镇内与跨镇公交的竞争,造成公交衔接不力,轨道换乘不便,运行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下降,最终影响公共交通整体的客流吸引力,浪费轨道及常规公交资源,加重财政补贴负担。
因此,实施公交系统一体化运营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从公交系统全局出发,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创造快捷、经济、舒适、便捷的公交环境,实现大、中、小运量公共交通模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乘客的换乘与出行,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公共交通资源,使常规公交方便灵活的特点与轨道交通形成互补,在更好地服务大众的基础上,降低公共交通整体运营成本,构建经济节约型交通服务体系。
办 法:
一、加快一体化公交系统网络规划
根据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与特点,对地面公交网络实施分区域规划,以达到两网互补,有机衔接,运能匹配,整合资源,共同构建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二、推动一体化公交系统网络建设
在轨道交通车站建设中,按照网络规划一体化要求,同步建设轨道、公交的综合换乘枢纽,确保公交配套一步到位,一并运行,同时发挥作用,实现高效的站内换乘,从而充分发挥一体化交通设施的综合效应。
三、构建一体化公交系统管理体制
目前,我市核心城区公交整合重组办法是由市公汽(城巴公司)牵头整合区域内现有公交公司,组建大城巴公司,按照购买服务模式负责该区域公交运营。跨镇公交整合重组改革是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自愿、股份经营”的原则,由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将现有的数家跨镇公交公司整合成为1 家跨镇公交运营主体。
市轨道公司、大城巴公司和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将成为未来东莞公交系统主要的运营单位。建议成立一元化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构建功能明确、层级清晰、运管协调的“大公交”模式,提升东莞公交系统整体服务水平。
四、实施一体化公交系统票价票制
在充分考虑市民承受能力、方便换乘和企业合理收益的基础上,规范实施轨道和公交票价、票制的一体化,完善票价管理运行系统和分成约定机制,并对公交票价体系进行改革,推行换乘优惠政策。
五、推行一体化公交系统信息服务
通过建立综合智能的信息发布与引导系统,将整个城市的交通信息整合到一个智能信息系统平台,综合轨道、常规公交、轮船、飞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统一发布,为乘客出行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