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面临新常态,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市场重构正在酝酿并初现端倪,未来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人才资源尤为重要。东莞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要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加快引进和培养适应未来竞争的人才队伍,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三种人才:

  一是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领导人才。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企业家,创新创业需要企业家,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需要企业家。支撑东莞进一步大发展必须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熟悉市场规则及现代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科研人才聚集是一个地区创新活跃的智力保证。要通过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大力吸引具有高技术的科研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东莞理工学院、东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在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主体作用,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

  三是多领域专业人才。我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金融、投资、法律、营销、信息化、生产管理等多方面专业人才的支撑。

  四是实用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相应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市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仍然会不断增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综观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还面临下列几个方面问题:

  1、学校整体吸引力不强。主要原因一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二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性人才,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还偏低。 2、各校办学水平差异大。东莞近二十所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受发展历史、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区域特点等因素,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3、校企结合不足的问题。很多中职高职院把校企结合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没有规范运作,导致的结果是“关门办学”,不能够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对口人才。

  4、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存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不足,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办 法:

  围绕东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搞好职业技能教育,使之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促进校企合作,使高职技能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关系到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促进企业积极与学校合作,不能光靠学校“一头热”。使企业从生存发展内需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使之认识到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并非负担,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障,通过企业(公司)的广泛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进而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职业培训贯通起来,结合起来,实现同步改革,同步发展。强化市场意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职业教学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更新。学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东莞产业水平很高,企业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企业希望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要取得这一优势,除了依靠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学校营造的模拟工程实践环境之外,还必须深入企业去实践,使学生能获得最直接的、有效地职业岗位经验和知识,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特点,即: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把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在职培训两种教育贯通起来,即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使企业在职人员知识、技术不断更新,使企业感到高职教育用得上、离不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院校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

提案者: 周亚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