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市外来和进城农民工和青年【即新莞人】的数量不断上升,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这些草根阶层精神和生活、工作难以融入城市,与城市产生隔阂甚至敌意!这些城市当下和未来的建设者将影响到社会建设、党政经济大局及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多方调查、走访,新莞人尤其是年轻的新莞人之居住生存问题成为诸多问题中最实际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青年农民工眼下工资尚低,难以支付高额的房租等,食、住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无法保障;同时难以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感到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成为城市最底层的“草根阶层”,他们精神孤独、心理自卑,强烈感到不被城市彻底接纳。

  诸多问题显示,解决好新莞人子女(留守少年儿童)和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关系到社会牟建设及和谐发展。关爱他们不仅是社会民生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一步放宽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是为民、为社会解忧分难的实事、好事。

  办 法:

  一、採取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比例和政府埋单(补贴办学成本)

  委託民办学校免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举措,保障“民工娃”和“城里娃”一样在窗明桌淨的教室里上学求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超过千万。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新莞人的随迁子女超过20万!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为此年国家曾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品质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而且今后若干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多个百分点,意味著有超过五千万的人“进城”,将带来约千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政府为主导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凝聚著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汗水,让他们的子女安心上学,是市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东莞市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三、公办唱主角

  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主管道,也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佈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

  四、民办补缺口

  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说明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

  五、实行优秀教师轮换学校带班教学制度,共用优质教育资源

  组织优秀教师前往普通学校“轮岗支教”,进行整体规模推行的教师轮岗支教措施,将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缓解择校热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市府与教育领导部门应该鼓励在区县范围内进行教师流动;大力提倡在区县范围内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做到名校教师一年一轮换,提高高水准轮换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奖励,真正降低名校名更高,槛更高的现象!东莞市所有中小学校,皆要打破过去包括优秀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有的传统观念,将“为我所有”变成“为我所用”。通过有效的带动策略,建峰填穀,促进区域整体办学水准的提高。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缓解“择校热”难题。

  六、加大新莞人子女学前教育力度

  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公”、“民”并举,扩大资源。新莞人子女入园难,难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入园机会不够。因此,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稚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城镇社区应按规定配建幼稚园,新建社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充实队伍,强化师资。

  总之,提高新莞人子女入读公校门槛,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全社会大力配合,齐抓共管,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监督,只要政府重视、全社会配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可喜的局面。

提案者: 吴太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