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会议要求抓紧制定新设自贸园区具体方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调整实施相关法律规定。广东自贸区属于区域性自贸区,着眼于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更侧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整合。其功能定位为:积极扩大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升级版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版。

  广东自贸区面积为116.2平方公里,其中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含广州南沙保税港区7.06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

  广东自贸区旨在建立六大中心,包括国际制造、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维修、国际研发和国际结算。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广东自贸区将争取实施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开放的「负面清单」。

  从地缘经济上看,广东自贸区并非仅仅是单一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试验田”,而属于整个珠三角经济群,将对周边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结点城市及广东自贸区的经济圈的毗邻及辐射区域,应密切关注并跟踪其相关配套政策和改革方向,积极主动向广东自贸区对接。

  办 法:

  一、积极跟踪和研究广东自贸区相关配套政策及发展动态,建立东莞与广东自贸区对接机制。

  1.建立广东自贸区东莞办事处

  由政府牵头,建立由商会、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成的联席工作小组,并在东莞设立办事处,主动对接广东自贸区,对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动态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及时了解,做好投资、招商和引智工作。尤其为东莞本土优势产业走出去,在自贸区投资、注册与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便利,特别是为东莞的第三产业、先进制造业、制造配套服务企业在广东自贸区进行市场拓展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2.成立东莞广东自贸区研究会

  研究会成员除了有东莞市以外聘请的对国际国内自贸区经济有深刻理解的专家以外,还应包括东莞本地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了解的专家共同组成,持续关注研究国内外自贸区政策及发展动态,深入研究广东自贸区在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及时准确为东莞与自贸区融合及接受辐射提供对策建议。

  二、整体规划,有效对接自贸区产业,倒逼东莞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

  1.发挥虎门港、长安新区和松山湖高新区的支点作用

  虎门港作为港口,本身与南沙新区、盐田港都有对接;长安新区与前海相邻,只要调整好规划定位,则能够很好地承接前海的辐射;而松山湖经过十年以上的发展,目前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下来与南沙、前海在高新科技、先进制造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对接空间。

  2.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作用,做好与自贸区的对接。

  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将对提升东莞制造业实力有巨大帮助,东莞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两者可互相促进。东莞企业首先应该细心观察自贸区自身无法满足的需求,发现需求后主动出击,去做好配套和服务;

  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则应该为与自贸区的对接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东莞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深圳广州的辐射实现了高速发展,这为东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有望帮助东莞抓住这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建议市政府应尽早着手规划,积极主动对接自贸区,尤其要注重与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的对接,南沙新区的定位与东莞转型升级方向的契合度极高,互补性很强,因此应该是东莞对接的重点。

  多年来,东莞与粤西区域的联系并不紧密,对其重视程度不高,但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粤西区域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通过对接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也将使东莞与粤西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东莞打开一扇新的发展窗口。

提案者: 林海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