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的危害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由于为心脏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肌坏死而引发的严重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患病的最初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及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是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为关键的治疗手段,可挽救濒临坏死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影响再灌注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对STEMI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国际指南的要求
国际、国内指南一直强调缩短有效救治时间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循证数据指出有效改善STEMI预后应达到的救治时间,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实现目标时间。譬如,欧美STEMI指南均强调,应将“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球囊扩张(D-to-B)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注册研究显示,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美国STEMI患者的平均D-to-B时间已经由2005年的95分钟降至2010年的64分钟。2010年ESC指南在D-to-B时间基础上开始强调对“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到球囊扩张时间”的控制,要求STEMI患者的FMC to B时间应限制在120分钟以内。 2012年欧洲指南 及2013 年美国指南再次强调FMC的概念,指出评价治疗时间延迟的起始点由以往的“进门时间”前移为“FMC时间”。
东莞的现状
以急性心梗发病平均60/10万人计算,东莞每年新发急性心梗5000例。以东莞市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心梗后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病人不足1000人。在发病后3小时以内开通血管的比例更低,与国际指南的推荐相差甚远。东莞STEMI救治方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造成治疗延误的主要原因有:1.病人疾病知识缺乏,未及时就医;2.120救护体系延误,包括救护设备、人员不足,交通拥堵;3.医疗环节的延误,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东莞市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医院不足10家,且分布不均。基层医院往三级医院转诊造成时间拖延;4.医院内部急救系统协调不畅,急诊室、心内科和导管室人员沟通不足造成延误;5.病人和家属在知情同意环节的延误;6.医疗费用造成的延误。显然,以上问题依靠医院内部整改,甚至卫生系统内部协调都无法解决。因此,提交市政协促请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促成建立全市统一协调的急性心梗救治体系。
办 法:
充分运用现有医疗资源,优化组合,建立覆盖全市的急性心梗救治体系。体系的构成:以现有的能成熟开展急诊PCI的5大医院为基础,按照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建成区域中心,带动各镇区基层医院,为急性心梗病人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治疗,提高急性心梗血管开通治疗的比例,降低急性心梗的死亡率。
建成这样的急救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1.医院内各科室的高效合作,尽量缩短病人从进门到血管开通的时间。2.不具备血管开通条件的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高效合作,严格控制基层医院病人从进门到转出的时间。同时,政府应该为转出的基层医院一定的经济补偿。3.急救系统的培训,病人在救护车上就应该接受心电图检查,并由出诊医生和相应的心内科专科医生沟通,决定治疗方案。形成真正意义的生命绿色通道,减少转送的中间环节和大医院的手术准备时间。交通管理部门应该为绿色通道车辆提供顺畅的交通条件。4.为暂时付不了款的病人提供信用担保,为支付不起治疗费用的病人提供资金支持。5.向广大缺乏健康知识的人群普及防病治病知识,发病后及时就诊,确诊后及时手术,不要在无谓的问题上纠缠,延误救治的时机。6.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全市的急救数据库,管理包括急性心梗在内的高危病种的发病、救治到预防的全面资料,为制定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东莞的优势:a城市结构单一,便于统一指挥;b医疗资源丰富,无需大规模政府投入;c经济实力雄厚,医保健全,具备支撑体系运营的实力。
国内目前能成功建立并有效运作急性心梗救治体系的城市还很少,东莞不仅有建立该体系的必要,而且由于以上的优势,建立起这个体系也是可行的。急救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解决某一病种的治疗问题,这个模式还可以推广到其它疾病和突发灾难事件,不只是一项科技惠民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工程,可以为全国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