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盲人节。如今人们走在大街上,都能发现醒目的盲道。盲道本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类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出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设施,在为视力残障人士提供出行方便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座城市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可是,这些本应该畅通无阻的盲人导向路,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在生活中给盲人带来不便,盲道成了“忙道”?

  在东莞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固然可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建设是否跟上了脚步?对特殊人群的关怀是否跟上了脚步?一个城市文明的进步,无不体现在这些细节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有9200多名盲人,盲道是为他们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如果只是形式化的修筑了几条盲道就以为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那只能说这个城市的政府是荒谬无能的。在今天,在东莞我们能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盲道成了“忙道”。“使用”着盲道的人并非盲人,甚至根本不是人在使用,这些非盲人或物对盲道的占用因无人干涉而变得更理直气壮,似乎盲道从来不存在一样。本人也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确实并非所有的盲道都能达到方便盲人出行的目的:有的盲道被人为“拦断”,有的盲道冷不丁“消失”,还有的盲道则“迂回曲折。

  以东莞市东城区新源路、金树路、光大路等路段为例,本人一路走过去,不断发现我市盲道确实不尽人意。如在新源路和光大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本来好好的盲道快到路口时,却通向了电源箱。在该路口的另一边,盲道倒是挺完整的,但是走着走着,盲道竟然通向了一丛绿化树,绿化树上有很多刺,盲人要是一不小心栽进去,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在新源路上东城职中对面一个公交站,盲道上竟然种上了一棵大树,把盲道整个给占了。如果有盲人沿着盲道从这里走,那肯定就会迎头撞上。

  在新源路的另一个方向靠近景湖春天小区,一座治安岗亭竟然建在了盲道上,盲人走上去极可能撞上治安岗亭的玻璃窗。

  在金树路口附近,盲道受损的情况更为离谱。到了盲道该转弯的地方却没有任何设置,盲道继续往前铺,结果铺到了高压电线塔上,盲人真要沿着这条盲道往前走,不头破血流才怪。

  在这个路口的另一边,盲道被一根电线杆给占了。连常人走路都要绕着走,更不要说依靠盲道指引方向的盲人经过这里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此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盲道坑坑洼洼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走在上面人难以稳步前行。如在怡丰都市广场一带,盲道被停放在路边的车辆占据,根本行不通。而盲道铺设不完整,或者盲道铺设得不顺畅也比较普遍。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不少路段盲道上有下水道井盖,为了绕开下水道井盖,盲道会经常变换方向。在其中一个路口看到的盲道竟然是“之”字行的,正常人沿着走一遍都感觉别扭,更不要说盲人了。

  办 法:

  按照2001年8月1日颁布的《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都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化带等障碍物0.25至0.50米处,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等;盲道的颜色以中黄色为宜,其宽度为0.30至0.60米。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占用盲道。

  而对照这个标准,我们应该做的、能做的还有很多。盲道是一个城市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城市完美程度的标准。因此,我们呼吁社会给盲人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一个城市通道的通畅与否,不但直接关系盲人群体的出行安全,同时也对一个健全人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对于盲人群体的安全保护也体现出一个城市安全和平等的魅力。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